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抱月斋主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什么人要活着,而不死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追根溯源,我想哲学和宗教就开始了。
——史铁生灵魂的事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史铁生写作四谈
在书店第一次看到史铁生的灵魂的事的时候,我的目光亮了起来,那是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仿佛是被一双厚实而温暖的大手握着,心里很踏实。那时,我想起了他的病隙随笔——那本曾经被我多次买下送给朋友的书。
我对史铁生的了解并不比其他读者多,而且大多也就是从书上或者网上了解到的,比如说他20来岁时双腿就瘫痪了,几十年来一直坐在轮椅上;前几年肾病变到每天都要接受透析的地步;获得过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接受过有“田径之王”之称的美国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亲自赠送的像框和跑鞋。史铁生在写作方面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童年时候有多么伟大的文学梦想,相反,只是命运的安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不至于自杀”风华正茂之年却双腿残疾,这一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把他直接拉到一个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前面:人为什么而活?几十年来,他就顺着这根藤一直走啊,不断摸索,不断为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有了今天——那所有的名声都只不过是试图为他作注释的附属品,史铁生却仍然只为他自己的答案与探索而活着,他奉献的是自己摸索的过程和一部分结果,而它们则折射出耀眼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世界。
灵魂的事一书收集了史铁生以前发表于各报刊杂志诸如天涯、花城、钟山、上海文学、南风报等的一些随笔与散文。书中,他以其一贯的特有的反省式的思维模式就命运、爱、性、信仰、灵魂、痛苦和缺陷等等一些命题作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诠释。一如陈村所言,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并不以博览群书而著称,乃是因善于思考而闻名。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连篇累牍的考据式自矜式的旁征博引,他的思考和文字是一针见血的,直接和本质交谈。他是为本质而思考,不为说服而存在,故而他的笔触很容易便接近到人的灵魂深处。“灵魂的事”这一书名刚好是他写作态度的最好体现。
我向来认为有两种写作态度的存在:一种是内向反省式,它更注重通过对自身状况、心灵等个体存在进行形而上的探赜索隐。第二种便是外向说服式,最典型的就是论文这一文体。它是以说服大众为目的的,是为了证明某种性质或状态等命题而作。现实中,这两种存在都是必要的,但其效果往往阴差阳错,前者因为其自然流露语言活泼而更为广泛接受,后者则往往因为流于形式枯燥呆板而让人翻肠倒胃。很显然,史铁生是属于前一类的作家,他从没有刻意去影响谁,但人性都是相通的,他秉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层次的关注,对自己挖掘得越深,也就等于越来越能激起广泛的共鸣。他的影响力便是通过这种看似内敛而实为外延的方式而产生。这也是他为什么将自己定义为写作者而非文学家的原因吧,他认为文学像数学、哲学一样是需要获得公认的,是一种求证的过程,而写作则相对自由得多,无需众多的形式上的约束,这正是对灵魂探索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的束缚,直抵本质与元知。
也所以,读他的文字,能让人产生一种真正的对人生的兴趣、重视和警醒,激发起一种对探索生命存在的神秘与奥妙的欲望。这在当代作家中是少见的。我忍不住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贾平凹格言录的书,通篇读过,除了前言中那句俏皮的贾氏淫语“后宫粉黛三千,铁杵磨成针”让人忍俊不禁印象稍深外,主体内容实在是太过肤浅,几于垃圾。我当时与其说是失望,更不如说是愤怒。我痛恨这种商业化市场化的炒作,因为它无形中玷辱了我们的灵魂,浪费了我们的生命。那些垃圾制造者们应当为这一后果承担责任遭受谴责。由人性的功利心理形成的诸如抄袭之风、文人间的相互吹捧抬高身价、雇枪手、请人捉刀代笔、某些教授导师变相地占用学生学术成果等等一些社会陋弊,理应受到灵魂、舆论与法律的谴责与审判。
一个伟大的作家首先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一个人格上有着庸俗的缺陷的人只会擅长于投机取巧而难以成就大事。所以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文章本天成,做人有了修养与境界,作文自然就有了深度与内涵。文艺的成功不在于单纯的耳目之娱,而体现在它所反映所蕴涵的深层次的“灵魂”
就怎样读书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一些元思考。读书固然是需要的,但读书其实也是在给思维以偷懒的机会。生活中,无一处不能思考,并且越是普通、平凡、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就越要敢于去思考与怀疑。所谓的怀疑精神,它需要一种大的气魄、小的切口。如果说思考有什么方便之门,也便在于此。佛陀于菩提树下苦参数年而终大悟修得正果靠的就是冥思,而非皓首穷经。有“文化长城”之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有过这样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里有着天然的巨大的知识宝库,只是有待开发。藏传佛教中有一个“伏藏脑”的概念,认为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右脑中;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近期得出结论,认为人的记忆除了神经记忆外,还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而遗传记忆则与“伏藏脑”的含义极其类似。这两者都是思考中医一书中所提到的。曾因此书而引起巨大轰动的医学博士刘力红进一步认为,有效地阅读、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和“遗传记忆”这也就是读书的真正作用,因为人的先天禀赋是参差不齐的,需要不同程度上的开启、领悟和抛砖引玉,但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思考探索才能觉悟。
也所以,读书就应该读经典,读好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灵魂上的升华。史铁生的灵魂的事与其说是给我们一种结果与成功的展示,倒不如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向灵魂的方法与途径的参考。
为什么人要活着,而不死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追根溯源,我想哲学和宗教就开始了。
——史铁生灵魂的事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史铁生写作四谈
在书店第一次看到史铁生的灵魂的事的时候,我的目光亮了起来,那是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仿佛是被一双厚实而温暖的大手握着,心里很踏实。那时,我想起了他的病隙随笔——那本曾经被我多次买下送给朋友的书。
我对史铁生的了解并不比其他读者多,而且大多也就是从书上或者网上了解到的,比如说他20来岁时双腿就瘫痪了,几十年来一直坐在轮椅上;前几年肾病变到每天都要接受透析的地步;获得过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接受过有“田径之王”之称的美国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亲自赠送的像框和跑鞋。史铁生在写作方面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童年时候有多么伟大的文学梦想,相反,只是命运的安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不至于自杀”风华正茂之年却双腿残疾,这一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把他直接拉到一个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前面:人为什么而活?几十年来,他就顺着这根藤一直走啊,不断摸索,不断为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有了今天——那所有的名声都只不过是试图为他作注释的附属品,史铁生却仍然只为他自己的答案与探索而活着,他奉献的是自己摸索的过程和一部分结果,而它们则折射出耀眼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世界。
灵魂的事一书收集了史铁生以前发表于各报刊杂志诸如天涯、花城、钟山、上海文学、南风报等的一些随笔与散文。书中,他以其一贯的特有的反省式的思维模式就命运、爱、性、信仰、灵魂、痛苦和缺陷等等一些命题作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诠释。一如陈村所言,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并不以博览群书而著称,乃是因善于思考而闻名。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连篇累牍的考据式自矜式的旁征博引,他的思考和文字是一针见血的,直接和本质交谈。他是为本质而思考,不为说服而存在,故而他的笔触很容易便接近到人的灵魂深处。“灵魂的事”这一书名刚好是他写作态度的最好体现。
我向来认为有两种写作态度的存在:一种是内向反省式,它更注重通过对自身状况、心灵等个体存在进行形而上的探赜索隐。第二种便是外向说服式,最典型的就是论文这一文体。它是以说服大众为目的的,是为了证明某种性质或状态等命题而作。现实中,这两种存在都是必要的,但其效果往往阴差阳错,前者因为其自然流露语言活泼而更为广泛接受,后者则往往因为流于形式枯燥呆板而让人翻肠倒胃。很显然,史铁生是属于前一类的作家,他从没有刻意去影响谁,但人性都是相通的,他秉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层次的关注,对自己挖掘得越深,也就等于越来越能激起广泛的共鸣。他的影响力便是通过这种看似内敛而实为外延的方式而产生。这也是他为什么将自己定义为写作者而非文学家的原因吧,他认为文学像数学、哲学一样是需要获得公认的,是一种求证的过程,而写作则相对自由得多,无需众多的形式上的约束,这正是对灵魂探索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的束缚,直抵本质与元知。
也所以,读他的文字,能让人产生一种真正的对人生的兴趣、重视和警醒,激发起一种对探索生命存在的神秘与奥妙的欲望。这在当代作家中是少见的。我忍不住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贾平凹格言录的书,通篇读过,除了前言中那句俏皮的贾氏淫语“后宫粉黛三千,铁杵磨成针”让人忍俊不禁印象稍深外,主体内容实在是太过肤浅,几于垃圾。我当时与其说是失望,更不如说是愤怒。我痛恨这种商业化市场化的炒作,因为它无形中玷辱了我们的灵魂,浪费了我们的生命。那些垃圾制造者们应当为这一后果承担责任遭受谴责。由人性的功利心理形成的诸如抄袭之风、文人间的相互吹捧抬高身价、雇枪手、请人捉刀代笔、某些教授导师变相地占用学生学术成果等等一些社会陋弊,理应受到灵魂、舆论与法律的谴责与审判。
一个伟大的作家首先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一个人格上有着庸俗的缺陷的人只会擅长于投机取巧而难以成就大事。所以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文章本天成,做人有了修养与境界,作文自然就有了深度与内涵。文艺的成功不在于单纯的耳目之娱,而体现在它所反映所蕴涵的深层次的“灵魂”
就怎样读书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一些元思考。读书固然是需要的,但读书其实也是在给思维以偷懒的机会。生活中,无一处不能思考,并且越是普通、平凡、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就越要敢于去思考与怀疑。所谓的怀疑精神,它需要一种大的气魄、小的切口。如果说思考有什么方便之门,也便在于此。佛陀于菩提树下苦参数年而终大悟修得正果靠的就是冥思,而非皓首穷经。有“文化长城”之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有过这样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里有着天然的巨大的知识宝库,只是有待开发。藏传佛教中有一个“伏藏脑”的概念,认为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右脑中;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近期得出结论,认为人的记忆除了神经记忆外,还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而遗传记忆则与“伏藏脑”的含义极其类似。这两者都是思考中医一书中所提到的。曾因此书而引起巨大轰动的医学博士刘力红进一步认为,有效地阅读、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和“遗传记忆”这也就是读书的真正作用,因为人的先天禀赋是参差不齐的,需要不同程度上的开启、领悟和抛砖引玉,但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思考探索才能觉悟。
也所以,读书就应该读经典,读好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灵魂上的升华。史铁生的灵魂的事与其说是给我们一种结果与成功的展示,倒不如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向灵魂的方法与途径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