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竟然是因为中原人读书了!”这个回答让张苞和王平都一脸惊愕,搞不清这是何意。
刘禅看着他们俩,轻轻一笑,接着解释道:
“在我们还不读书的时代,君主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很少会去多想,也很少会质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然而,一旦我们开始读书,就会明白许多所谓的道理。尽管这些道理正是那些先贤希望我们了解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先贤实在太多了些。
比如儒法两家之争,儒家和法家在我大汉是最为兴盛的两大学派,但这二者之间的辩论也持续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单看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其门道,甚至是董仲舒所讲的道理,都是正确的。
同样地,如果只看法家,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先贤的话也同样没错。
但是一旦把这两者放到一起比较,他们就开始没完没了地争论起来,即便最终将两者融合成礼法之学,也无法平息彼此间的争斗。
于是就出现了问题:儒家为了胜过法家,就需要去研究法家的思想,寻找其破绽;法家要压制儒道,就得找出儒家的问题所在,这样双方互相辩论的过程中,思想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
他们的弟子们也开始争论不休,导致各方的想法愈发不同。
老百姓们在这种看热闹和学习的过程之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过去所说的‘百家争鸣’,各家宣传自己的理念,并不断启发百姓们的智慧,让他们既懂得了道理,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
用得好时,百家争鸣就会涌现大批人才,如同源源不断,各种器物兵法层出不穷。
但如果用得不好,就会出现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情况,甚至会催生出像当年陈胜、吴广那样的起义军,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口号。”
出生在皇家,实际上很多皇室成员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百姓可以被利用,百姓的无知可以使人安心。但作为一个称职的君王,至少不能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就真的去剥夺人民的智慧。这样做虽然能使自己的地位稳固,但却会让整个国家彻底走向衰败。
刘禅的这番话,使在场的两人陷入了深思。王平尽管从未进过私塾,也没完整读过一本书、认全一个字,但他并不愚笨,反而相当聪明。
他很快就理解了刘禅话语中的含义:
“殿下说的是,那些边远部族之所以贫穷弱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启迪民智。他们之所以臣服于高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高定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
“子均你说得很对,正是如此!”刘禅满面笑容地点点头,“无论是益州的蛮人、夷人,还是北方的其他异族部落,他们之所以不能持续强大,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他们遇到一位杰出的领袖,就能迅速引领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就像曾经迫使汉军陷入白登山之围的冒顿单于,接纳了先秦时期的汉人难民,并赋予他们足够的地位,从而使匈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大汉的心头大患。然而,在汉武帝之后,那些后续的单于都没有冒顿那样的才能,因此再也无法成为我们的对手。
再比如过去的鲜卑檀石魁,依靠汉人的帮助制定了鲜卑的法规,从而成功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草原霸权,甚至使我大汉也遭受了挫败。然而自檀石魁去世后,他的后代没有一个能挑起大梁,新生的鲜卑部落很快四分五裂。如果不是最近出了个轲比能,鲜卑的存亡还真的是未知数呢。
这就是这些异族部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过度信任自己的首领,不会去质疑首领的位置为什么不是自己,最多只是认为谁强大谁就应该当首领。
因此,他们的力量时强时弱。但如果一旦他们启用了民智,产生了独立的思想,那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足够的条件和好处来吸引他们,他们自然也会考虑转向我们。”
刘禅的这一席话让张苞和王平二人瞠目结舌,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刘禅的意图和计划。在此之前,不论是听闻还是想象,中原地区对待异族的方法一直都是安抚或消灭——安抚是把他们带到中原,教他们农耕,让他们融入汉族的城市,逐渐消除他们的野性;而剿灭则更简单,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派兵屠杀,把他们吓得胆战心惊、逃之夭夭,事情就算解决了。
然而,像刘禅这样的想法却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要从内部瓦解异族,更要启迪他们的民智,让他们自行反抗自己的首领和王。
这事情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但张苞和王平却清楚,并非没有可能。瞧瞧陈胜、吴广,再看看黄巾军的张角,甚至想起自家那个搞出个“我高祖皇帝”的典故。这些可都是明摆着的例子,了解得越多,眼界就越开阔,一旦眼界开了,做起事来也就更大胆,甚至能做出震撼天地的大事业。
再想想当前的高定,他倚仗着自己夷人之王的身份,不断地向各个夷人部落索取各种物品和兵马。如今这些夷人部落也只能咬紧牙关默默服从。
但如果他们真的开始深思熟虑呢?还会继续认为高定所言皆正确吗?还能继续忍受下去吗?
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他们的太子殿下,这是要动摇高定的根本啊!
“从现在起,张苞负责帮助这个部落里的蛮夷改善生活,王平负责狩猎,并且可以教给他们制造简易弓箭。不必担心这些东西会流失出去,与其小心翼翼防备他们,还不如加快我们自身的发展。”
刘禅直接明确了两人的任务,也堵住了他们可能的反驳。
刘禅说得没错,总是担心技术流失,倒不如专心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霸者之道。
“遵命!”两人恭敬答应后,便着手准备去了,刘禅则继续休息,从明天起,他也将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在刘禅的安排下,张苞和王平决定利用刘禅刚刚病愈,需要各种物资补充体力,同时也需要在此暂住一段时间的机会,来报答这些“朋友们”。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苞首先去帮这群蛮夷打水储存水源,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挖掘水井和修筑渠道!
身为农耕民族的汉族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因此对水资源的研究最为深入。张苞出身将门世家,在他父亲张翼德生前,除了武艺兵法,自然也传授给他许多知识。
挖井修渠是作为将领子弟必备的技能,毕竟在外征战时,还没开打,就被敌人切断水源,那实在是丢脸至极。
而这个部落选择的居住地并不理想,可能是由于人口过多,山边河流旁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安居乐业,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更偏远一些的地方落脚。
开挖渠道对他们这群不从事农业的夷人来说并无太大用处,如此耗时费力的工程他们也不会愿意跟随张苞一起干。
张苞最后选择了打井,他在一处较为适宜的低洼地带进行考察,计算过后判断此处应该能够打出井水。于是他找到了一些夷人,通过言语比划的方式借用了一些工具……
为了证明他们的和平意图,根据刘禅的指示,他和王平早已把武器交给了对方。张苞从一个当地人的家里拿出些简陋的工具,就开始拼命地挖井了。
他也不在乎自己此时的模样是否显得有点丢脸,总之就是埋头苦干,很快便引来了一些闲暇的当地人围观。
对于汉族人的出现,这些当地人感到惊讶又好奇,但他们并没有上前打扰,就像汉族人口中常说的那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世世代代也在警告后代:汉族人狡猾,坏人不少,要小心提防!
尽管双方不至于一见面就大打出手,但彼此间终究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戒备心理。
张苞不顾旁人的眼光,专心致志地挖井,手中的工具并不趁手。他估计就算没有设计上的遗漏,想要挖成这口井也得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他实在没时间和精力跟这些人解释,更何况现在解释也毫无意义。
相比之下,王平的做法就简单多了。他找到即将外出狩猎的当地人,凭借着半生不熟的当地语言,很快便与他们融为一体。
因为之前王平曾经带回过几次猎物,部落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所以他的加入并未遭到任何当地人的反对。
然而,在选择武器时,王平既未接受那些当地人递来的粗糙武器,也没去找族老要回自己的兵器,而是面带笑容示意他们不用担心,他自己自有解决的办法。
与此同时,当刘禅休息恢复体力、略显虚弱时,他找到了部落里的那位族老。
“老... -->>
“竟然是因为中原人读书了!”这个回答让张苞和王平都一脸惊愕,搞不清这是何意。
刘禅看着他们俩,轻轻一笑,接着解释道:
“在我们还不读书的时代,君主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很少会去多想,也很少会质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然而,一旦我们开始读书,就会明白许多所谓的道理。尽管这些道理正是那些先贤希望我们了解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先贤实在太多了些。
比如儒法两家之争,儒家和法家在我大汉是最为兴盛的两大学派,但这二者之间的辩论也持续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单看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其门道,甚至是董仲舒所讲的道理,都是正确的。
同样地,如果只看法家,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先贤的话也同样没错。
但是一旦把这两者放到一起比较,他们就开始没完没了地争论起来,即便最终将两者融合成礼法之学,也无法平息彼此间的争斗。
于是就出现了问题:儒家为了胜过法家,就需要去研究法家的思想,寻找其破绽;法家要压制儒道,就得找出儒家的问题所在,这样双方互相辩论的过程中,思想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
他们的弟子们也开始争论不休,导致各方的想法愈发不同。
老百姓们在这种看热闹和学习的过程之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过去所说的‘百家争鸣’,各家宣传自己的理念,并不断启发百姓们的智慧,让他们既懂得了道理,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
用得好时,百家争鸣就会涌现大批人才,如同源源不断,各种器物兵法层出不穷。
但如果用得不好,就会出现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情况,甚至会催生出像当年陈胜、吴广那样的起义军,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口号。”
出生在皇家,实际上很多皇室成员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百姓可以被利用,百姓的无知可以使人安心。但作为一个称职的君王,至少不能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就真的去剥夺人民的智慧。这样做虽然能使自己的地位稳固,但却会让整个国家彻底走向衰败。
刘禅的这番话,使在场的两人陷入了深思。王平尽管从未进过私塾,也没完整读过一本书、认全一个字,但他并不愚笨,反而相当聪明。
他很快就理解了刘禅话语中的含义:
“殿下说的是,那些边远部族之所以贫穷弱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启迪民智。他们之所以臣服于高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高定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
“子均你说得很对,正是如此!”刘禅满面笑容地点点头,“无论是益州的蛮人、夷人,还是北方的其他异族部落,他们之所以不能持续强大,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他们遇到一位杰出的领袖,就能迅速引领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就像曾经迫使汉军陷入白登山之围的冒顿单于,接纳了先秦时期的汉人难民,并赋予他们足够的地位,从而使匈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大汉的心头大患。然而,在汉武帝之后,那些后续的单于都没有冒顿那样的才能,因此再也无法成为我们的对手。
再比如过去的鲜卑檀石魁,依靠汉人的帮助制定了鲜卑的法规,从而成功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草原霸权,甚至使我大汉也遭受了挫败。然而自檀石魁去世后,他的后代没有一个能挑起大梁,新生的鲜卑部落很快四分五裂。如果不是最近出了个轲比能,鲜卑的存亡还真的是未知数呢。
这就是这些异族部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过度信任自己的首领,不会去质疑首领的位置为什么不是自己,最多只是认为谁强大谁就应该当首领。
因此,他们的力量时强时弱。但如果一旦他们启用了民智,产生了独立的思想,那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足够的条件和好处来吸引他们,他们自然也会考虑转向我们。”
刘禅的这一席话让张苞和王平二人瞠目结舌,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刘禅的意图和计划。在此之前,不论是听闻还是想象,中原地区对待异族的方法一直都是安抚或消灭——安抚是把他们带到中原,教他们农耕,让他们融入汉族的城市,逐渐消除他们的野性;而剿灭则更简单,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派兵屠杀,把他们吓得胆战心惊、逃之夭夭,事情就算解决了。
然而,像刘禅这样的想法却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要从内部瓦解异族,更要启迪他们的民智,让他们自行反抗自己的首领和王。
这事情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但张苞和王平却清楚,并非没有可能。瞧瞧陈胜、吴广,再看看黄巾军的张角,甚至想起自家那个搞出个“我高祖皇帝”的典故。这些可都是明摆着的例子,了解得越多,眼界就越开阔,一旦眼界开了,做起事来也就更大胆,甚至能做出震撼天地的大事业。
再想想当前的高定,他倚仗着自己夷人之王的身份,不断地向各个夷人部落索取各种物品和兵马。如今这些夷人部落也只能咬紧牙关默默服从。
但如果他们真的开始深思熟虑呢?还会继续认为高定所言皆正确吗?还能继续忍受下去吗?
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他们的太子殿下,这是要动摇高定的根本啊!
“从现在起,张苞负责帮助这个部落里的蛮夷改善生活,王平负责狩猎,并且可以教给他们制造简易弓箭。不必担心这些东西会流失出去,与其小心翼翼防备他们,还不如加快我们自身的发展。”
刘禅直接明确了两人的任务,也堵住了他们可能的反驳。
刘禅说得没错,总是担心技术流失,倒不如专心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霸者之道。
“遵命!”两人恭敬答应后,便着手准备去了,刘禅则继续休息,从明天起,他也将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在刘禅的安排下,张苞和王平决定利用刘禅刚刚病愈,需要各种物资补充体力,同时也需要在此暂住一段时间的机会,来报答这些“朋友们”。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苞首先去帮这群蛮夷打水储存水源,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挖掘水井和修筑渠道!
身为农耕民族的汉族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因此对水资源的研究最为深入。张苞出身将门世家,在他父亲张翼德生前,除了武艺兵法,自然也传授给他许多知识。
挖井修渠是作为将领子弟必备的技能,毕竟在外征战时,还没开打,就被敌人切断水源,那实在是丢脸至极。
而这个部落选择的居住地并不理想,可能是由于人口过多,山边河流旁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安居乐业,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更偏远一些的地方落脚。
开挖渠道对他们这群不从事农业的夷人来说并无太大用处,如此耗时费力的工程他们也不会愿意跟随张苞一起干。
张苞最后选择了打井,他在一处较为适宜的低洼地带进行考察,计算过后判断此处应该能够打出井水。于是他找到了一些夷人,通过言语比划的方式借用了一些工具……
为了证明他们的和平意图,根据刘禅的指示,他和王平早已把武器交给了对方。张苞从一个当地人的家里拿出些简陋的工具,就开始拼命地挖井了。
他也不在乎自己此时的模样是否显得有点丢脸,总之就是埋头苦干,很快便引来了一些闲暇的当地人围观。
对于汉族人的出现,这些当地人感到惊讶又好奇,但他们并没有上前打扰,就像汉族人口中常说的那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世世代代也在警告后代:汉族人狡猾,坏人不少,要小心提防!
尽管双方不至于一见面就大打出手,但彼此间终究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戒备心理。
张苞不顾旁人的眼光,专心致志地挖井,手中的工具并不趁手。他估计就算没有设计上的遗漏,想要挖成这口井也得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他实在没时间和精力跟这些人解释,更何况现在解释也毫无意义。
相比之下,王平的做法就简单多了。他找到即将外出狩猎的当地人,凭借着半生不熟的当地语言,很快便与他们融为一体。
因为之前王平曾经带回过几次猎物,部落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所以他的加入并未遭到任何当地人的反对。
然而,在选择武器时,王平既未接受那些当地人递来的粗糙武器,也没去找族老要回自己的兵器,而是面带笑容示意他们不用担心,他自己自有解决的办法。
与此同时,当刘禅休息恢复体力、略显虚弱时,他找到了部落里的那位族老。
“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