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弹指之间,卅载流过,恍然若昨,相聚小镇。
虽然没有豆蔻年华时的容颜,却有花季岁月纯真的笑脸。稚气早已为成熟所取代,锋芒亦内敛为谦和,偏执更磨砺为达观。不再有对理想与前途的憧憬和向往,不再有迷幻般的追求和焦躁般的渴望。殷殷关切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平实互问,对人生际遇的良多慨叹,当然也有对情窦初开那青涩、朦胧恋情的追忆与感怀人生不老,只是成熟,时光无言,洗尽铅华。童年是一场梦,少年似一幅画,青年像一首是诗,由梦到画而诗,转瞬之间,我们如一部小说的中年也走过了半程,我们演绎的小说情节和故事大纲引人吗?耐读吗?
我们这届高中生,毕业于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的改革开放元年。芸芸众生,人活百年,走向社会伊始,我们巧遇1978,我们赶上197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是冥冥之中上帝对我们的眷顾。1978,我们从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发,迈步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经受着改革大潮的洗礼,迎接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书写着个人的历史不敢说我们对社会有什么作为,但我们投身改革开放30年,见证改革开放30年,也成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它虽然只是时光隧道中的一瞬,却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命运——或春风得意,或曲折艰辛,或征途多舛,或柳暗花明人生的酸甜苦辣,喜乐悲伤,发生在这30年里,定格在这30年里,也镌刻在我们己显沧桑的脸颊上
我们这届高中生,是特殊年代教育体制下出炉的“非正品”我们仅用9年时间(小学5年,初、高中各2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学业。我们虽然生逢其时——以1978应届高中生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高考,却没有一人能在当年考上大学。始于我们这一届,全县11个公社中学就地初升高(仅延续两届),因为时代背景、教育体制、师资力量所限,那时候的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围绕广阔天地施教。我们从初中开始,即分为农机、农技班。紧跟当时形势,语文作文教授的是如何写批判文章,数学教学则常去田野用绳子丈量土地亩数,外语根本没有开设。唯一让我们农机班感兴趣的是学开手扶拖拉机——但也只是讲讲原理,个儿大的同学去练练手摇发动机,而没有一个同学真正“手扶”过一回。劳动是主课,学校有几亩挂在半山腰的学农基地,种植包谷、棉花、芝麻,从用锄头挖地到播种,从担农家肥上山施肥到除草、收割,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干;我们甚至在学校操场边打窑烧石灰勤工俭学,去生产队参加夏收夏种,去茶场挖茶园,去林场植树每周都组织一次劳动,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上有劳动这门成绩,劳动好则是优先入团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想见,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了多少文化知识呢?没有知识的理想就更为稚拙了。我记得我们男生,那时最大的理想是将来能去做放映员或邮递员,因为那时放映队轮回到生产队放映,放映员可以天天看电影,而邮递员则可天天骑自行车送报纸信件,那是多么好的工作和享受呢!
我是随父亲在小镇就读的。镇子位于沮河、鸡冠河两河相汇处,历史上是方圆百里物资集散地,直到现在,其中心集镇的辐射作用依然在方圆百里发挥得很好。因此,那里人气很旺,我们那届高中生相对其他公社多好几成。1978年7月,在经过无所谓(那时高考对我们似有似无,因为大家底子薄,没有竞争意识,也无什么压力)的高考后,90%的同学回生产队真正进入了广阔天地,而我们17名非农户口的同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城镇下放知青,在16—18这个花季岁月里,去了离小镇十余公里的水田茶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了秋季,一同下放的姚军同学与七、八名农村同学入伍参军,我们很多同学相约小镇,为他们敲锣打鼓送行。离开校园半年多里,隐约有同学传递信息——某某同学己结婚成家,某某同学做了生产队长,某某同学顶职参加了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中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我们那一届同学相差六七岁之多,最... -->>
弹指之间,卅载流过,恍然若昨,相聚小镇。
虽然没有豆蔻年华时的容颜,却有花季岁月纯真的笑脸。稚气早已为成熟所取代,锋芒亦内敛为谦和,偏执更磨砺为达观。不再有对理想与前途的憧憬和向往,不再有迷幻般的追求和焦躁般的渴望。殷殷关切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平实互问,对人生际遇的良多慨叹,当然也有对情窦初开那青涩、朦胧恋情的追忆与感怀人生不老,只是成熟,时光无言,洗尽铅华。童年是一场梦,少年似一幅画,青年像一首是诗,由梦到画而诗,转瞬之间,我们如一部小说的中年也走过了半程,我们演绎的小说情节和故事大纲引人吗?耐读吗?
我们这届高中生,毕业于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的改革开放元年。芸芸众生,人活百年,走向社会伊始,我们巧遇1978,我们赶上197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是冥冥之中上帝对我们的眷顾。1978,我们从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发,迈步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经受着改革大潮的洗礼,迎接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书写着个人的历史不敢说我们对社会有什么作为,但我们投身改革开放30年,见证改革开放30年,也成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它虽然只是时光隧道中的一瞬,却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命运——或春风得意,或曲折艰辛,或征途多舛,或柳暗花明人生的酸甜苦辣,喜乐悲伤,发生在这30年里,定格在这30年里,也镌刻在我们己显沧桑的脸颊上
我们这届高中生,是特殊年代教育体制下出炉的“非正品”我们仅用9年时间(小学5年,初、高中各2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学业。我们虽然生逢其时——以1978应届高中生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高考,却没有一人能在当年考上大学。始于我们这一届,全县11个公社中学就地初升高(仅延续两届),因为时代背景、教育体制、师资力量所限,那时候的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围绕广阔天地施教。我们从初中开始,即分为农机、农技班。紧跟当时形势,语文作文教授的是如何写批判文章,数学教学则常去田野用绳子丈量土地亩数,外语根本没有开设。唯一让我们农机班感兴趣的是学开手扶拖拉机——但也只是讲讲原理,个儿大的同学去练练手摇发动机,而没有一个同学真正“手扶”过一回。劳动是主课,学校有几亩挂在半山腰的学农基地,种植包谷、棉花、芝麻,从用锄头挖地到播种,从担农家肥上山施肥到除草、收割,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干;我们甚至在学校操场边打窑烧石灰勤工俭学,去生产队参加夏收夏种,去茶场挖茶园,去林场植树每周都组织一次劳动,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上有劳动这门成绩,劳动好则是优先入团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想见,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了多少文化知识呢?没有知识的理想就更为稚拙了。我记得我们男生,那时最大的理想是将来能去做放映员或邮递员,因为那时放映队轮回到生产队放映,放映员可以天天看电影,而邮递员则可天天骑自行车送报纸信件,那是多么好的工作和享受呢!
我是随父亲在小镇就读的。镇子位于沮河、鸡冠河两河相汇处,历史上是方圆百里物资集散地,直到现在,其中心集镇的辐射作用依然在方圆百里发挥得很好。因此,那里人气很旺,我们那届高中生相对其他公社多好几成。1978年7月,在经过无所谓(那时高考对我们似有似无,因为大家底子薄,没有竞争意识,也无什么压力)的高考后,90%的同学回生产队真正进入了广阔天地,而我们17名非农户口的同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城镇下放知青,在16—18这个花季岁月里,去了离小镇十余公里的水田茶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了秋季,一同下放的姚军同学与七、八名农村同学入伍参军,我们很多同学相约小镇,为他们敲锣打鼓送行。离开校园半年多里,隐约有同学传递信息——某某同学己结婚成家,某某同学做了生产队长,某某同学顶职参加了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中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我们那一届同学相差六七岁之多,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