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嫁人就嫁羽林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既然来了,想来不几日,自然就会有人上书,让皇帝征辟此人。所以这时候急切之间,将此事拉出来做为借口,赵定方自觉没有任何问题。
他当然也知道,尚庸与吏部尚书向彦诚关系颇密,自己顶替向彦诚进入尚书阁,现在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有些尴尬的。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赵定方自觉问心无愧,对这件事当然不会有什么想法。
虞景经过这么一缓和,也醒悟过来,自己不能就这样退朝。既然赵定方将梯子递过来了,他自然也就踩了上去,“此言有理,那就依卿所奏。尚书阁这边拟个折子递上来吧。”
借着说话的机会,他又走回去重新坐下。等赵定方应声退下,虞景已经恢复了平静,扫了一眼朝臣,才问,“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奏?”
又有官员出来奏禀了几件事。等他们都说完了,虞景才再次站起来,“朕前几日听说了一个笑话,说是去年江南水患的难民,如今已经走到了京城门口,就停留在石台县。更有意思的是,朕派人过去之后,竟发现石台县附近真有数千难民聚集!而这件事,你们送上来的奏折之中,半个字都不曾提到!”
他说着用力一掌拍在御案上,“我泱泱大魏,满朝上下数千官员,沿途三十几个州县,竟无一人察觉到到这些难民的行踪?诸卿,你们告诉朕,这一路上的土地还是不是我大魏疆土!这些人还是不是我大魏的官员!这朝廷,还是不是大魏的朝廷!”
帝王一怒,所有参加早朝的官员们连忙在尚书阁几位宰辅的带领下跪了下去,“臣等有罪,陛下息怒!”
“有罪?那倒是说说,你们有什么罪?是失职不查,还是……欺君罔上?!”虞景盯着地上跪着的人,最后四个字是咬着牙吐出来的。
他当然知道,明火执仗的跟朝臣对立,对自己没有好处。但虞景从来不是虚与委蛇的人,让他去忍耐和周旋,倒不如这样痛痛快快。但他之所以此刻发作,并不单是因为难民的事,更是因为到这时候,他心里也多少有些回过味来了,今日这样的场面,怕是早有预谋。
昨夜的踩踏事故也好,之前的难民也好,都是早就协商好的。
并不固定要用哪一件事来发难,他的臣子们这般空前的团结联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他这个皇帝狠狠的压下去,在朝政上取得主动权,维持治文年间的旧例。如果实在没有意外事件让他们发作,他们也许还会人为的制造出这样的事故来!
让虞景怎么能不怒?
既然如此,他索性先撤掉这层温情脉脉的外衣,让大家都装不下去。
这就是虞景的风格。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实际上虞景对他们也没有多满意,大不了就是将此刻的局面彻底颠覆,从头来过,打造一个符合他心意的朝廷。这其中当然有风险和种种困难,但虞景享受的就是这种挑战。
而且这种做法虽然冒险,但效果也是极好的。至少这些朝臣的态度,可以试出四五成。而他展露出自己的实力,也能让原本就支持他的人安心,让观望的朝臣及早做出选择。这样一来,局势反倒会变得明晰许多,至少不会是乱糟糟什么都看不清楚。
所以这番话一说出来,他的心气倒是彻底平复了下来,等着下面的朝臣答复。
但他那个问题实在是太过诛心,谁也不敢在这时候站出来说话。是要承认自己失察,还是要承认自己欺君?
尚书令崔绍不着痕迹的转头去看赵定方,希望他能再次站出来平息皇帝的怒火。毕竟他是陛下自己定的人选,方才也证明了,他的话陛下能听得进去。
但赵定方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对周围的环境毫无所觉,老老实实的跪在原地,一点要开口的想法都没有。
最后,崔绍只能硬着头皮开口周旋了一番,好容易将这件事搪塞过去,退朝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背上的衣裳都汗湿了。
眼前这位陛下,与文皇帝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一点,崔绍算是领教过了。他擦了一把不存在的汗水,领着同僚们回到尚书阁,心里开始思量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
这一次联合发难,他身为尚书令,自然不可能毫不知情。何况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所以崔绍在这之前,心思还是很坚定的。但经过今日之事后,他心里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哪朝哪代,其实也不存在什么旧例不旧例的,大臣强势而君王弱势,自然相权就会膨胀,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而弱势君王强势起来,识时务的大臣们也会保持低调,不去硬抗。
纵观文帝一朝,其实天纵奇才的尚书令也就那么一个,就是赵训。他不但压住了文帝,甚至也压住了伺候尚书台历任官员,在他的映衬之下,其他人都显得黯然失色。之后的权力更迭,往往都没什么惊心动魄的过程,多半都是论资排辈,挨个上去。
崔绍自己也是如此。
他心里当然也有对权力的渴望,但明知事不可为,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跟赵训的差距,确定自己不可能像他那样强势的压制住一位帝王,便会自然而然生出退缩之念。
但是这退也要退得有技巧,否则便会引来士林一片骂声,说他阿附皇权。对于一位尚书令来说,这不会是什么好事。
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对于其他事情崔绍自然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在赵定方过来询问对尚庸的征辟诏书该怎么写时,他也只是摆摆手,让他自行决定。
赵定方看尚书令心不在焉的样子,只好去找其他三位同僚商议。但遗憾的是,每个人似乎都有事情要忙,将事情推到了他的身上。按照他们的说法,反正是你举荐了尚庸,定什么官职自然也由你决定。
赵定方从同僚们的态度里察觉出了不妥。
虽然他站在皇帝那一边,就注定了大家立场不同,决定也不同。但毕竟站在这个位置,表面上是不会让关系受到影响的,在一些不涉及对立的问题上,更是能够精诚合作。这便是政治。可这一次,大家推诿的态度都很明显。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是赵定方举荐了尚庸,那么这个人就跟他绑在一起了,往后如果他为官当政时出了什么问题,那么赵定方也要一并受到斥责。所以其他人的态度,让赵定方产生了一种糟糕的预感。
——就像他们都知道尚庸会出问题,所以干脆不去插手。
赵定方略略迟疑片刻,便决定回家去请教老爷子,再做决定。
……
赵定方回来的时候,清薇正在跟老爷子说话。
上回让人把那个袭击自己的人送到老爷子这里来,清薇自然也要过来问问情况,再决定后续该如何处置。
两人也谈起了京城最近发生的事,都意识到这是山雨欲来的先兆,朝堂乃至京城,很快就不会再这么平静了。不过对于他们两个人而言,局势乱了也未必是坏事,反正他们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伸手推一把,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
这世上没什么新鲜事,现在的这些争斗,以前也发生过,以后也不会少。所以惶恐担忧都没有用,怎么在争斗之中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怎么借助这种争斗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才是重要的。
也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应该做的事。
不过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彼此都不肯坦诚的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也只是在这种交谈之中,大约的估摸一下对方的底线,顺便确定两人的目的并没有矛盾之处罢了。
最后话题来到了尚庸身上。
赵训叹气,“虽然尚庸迟早会来,我却没想到来得这样快。”
“只怕背后也有人推动。”清薇笑着喝了一口茶,“老爷子不妨猜一猜,这背后是什么人?”
“吏部尚书向彦诚一向与尚庸关系密切,在朝臣之中,也是最为支持古文运动者。前番入阁之事泡了汤,想找个帮手,也是理所当然。尚书阁里的几位朝臣手掌大权,不希望皇帝过多干涉朝政,想保留治文间的旧例,与古文运动倒也相互呼应。”
老爷子有... -->>
人既然来了,想来不几日,自然就会有人上书,让皇帝征辟此人。所以这时候急切之间,将此事拉出来做为借口,赵定方自觉没有任何问题。
他当然也知道,尚庸与吏部尚书向彦诚关系颇密,自己顶替向彦诚进入尚书阁,现在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有些尴尬的。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赵定方自觉问心无愧,对这件事当然不会有什么想法。
虞景经过这么一缓和,也醒悟过来,自己不能就这样退朝。既然赵定方将梯子递过来了,他自然也就踩了上去,“此言有理,那就依卿所奏。尚书阁这边拟个折子递上来吧。”
借着说话的机会,他又走回去重新坐下。等赵定方应声退下,虞景已经恢复了平静,扫了一眼朝臣,才问,“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奏?”
又有官员出来奏禀了几件事。等他们都说完了,虞景才再次站起来,“朕前几日听说了一个笑话,说是去年江南水患的难民,如今已经走到了京城门口,就停留在石台县。更有意思的是,朕派人过去之后,竟发现石台县附近真有数千难民聚集!而这件事,你们送上来的奏折之中,半个字都不曾提到!”
他说着用力一掌拍在御案上,“我泱泱大魏,满朝上下数千官员,沿途三十几个州县,竟无一人察觉到到这些难民的行踪?诸卿,你们告诉朕,这一路上的土地还是不是我大魏疆土!这些人还是不是我大魏的官员!这朝廷,还是不是大魏的朝廷!”
帝王一怒,所有参加早朝的官员们连忙在尚书阁几位宰辅的带领下跪了下去,“臣等有罪,陛下息怒!”
“有罪?那倒是说说,你们有什么罪?是失职不查,还是……欺君罔上?!”虞景盯着地上跪着的人,最后四个字是咬着牙吐出来的。
他当然知道,明火执仗的跟朝臣对立,对自己没有好处。但虞景从来不是虚与委蛇的人,让他去忍耐和周旋,倒不如这样痛痛快快。但他之所以此刻发作,并不单是因为难民的事,更是因为到这时候,他心里也多少有些回过味来了,今日这样的场面,怕是早有预谋。
昨夜的踩踏事故也好,之前的难民也好,都是早就协商好的。
并不固定要用哪一件事来发难,他的臣子们这般空前的团结联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他这个皇帝狠狠的压下去,在朝政上取得主动权,维持治文年间的旧例。如果实在没有意外事件让他们发作,他们也许还会人为的制造出这样的事故来!
让虞景怎么能不怒?
既然如此,他索性先撤掉这层温情脉脉的外衣,让大家都装不下去。
这就是虞景的风格。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实际上虞景对他们也没有多满意,大不了就是将此刻的局面彻底颠覆,从头来过,打造一个符合他心意的朝廷。这其中当然有风险和种种困难,但虞景享受的就是这种挑战。
而且这种做法虽然冒险,但效果也是极好的。至少这些朝臣的态度,可以试出四五成。而他展露出自己的实力,也能让原本就支持他的人安心,让观望的朝臣及早做出选择。这样一来,局势反倒会变得明晰许多,至少不会是乱糟糟什么都看不清楚。
所以这番话一说出来,他的心气倒是彻底平复了下来,等着下面的朝臣答复。
但他那个问题实在是太过诛心,谁也不敢在这时候站出来说话。是要承认自己失察,还是要承认自己欺君?
尚书令崔绍不着痕迹的转头去看赵定方,希望他能再次站出来平息皇帝的怒火。毕竟他是陛下自己定的人选,方才也证明了,他的话陛下能听得进去。
但赵定方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对周围的环境毫无所觉,老老实实的跪在原地,一点要开口的想法都没有。
最后,崔绍只能硬着头皮开口周旋了一番,好容易将这件事搪塞过去,退朝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背上的衣裳都汗湿了。
眼前这位陛下,与文皇帝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一点,崔绍算是领教过了。他擦了一把不存在的汗水,领着同僚们回到尚书阁,心里开始思量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
这一次联合发难,他身为尚书令,自然不可能毫不知情。何况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所以崔绍在这之前,心思还是很坚定的。但经过今日之事后,他心里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哪朝哪代,其实也不存在什么旧例不旧例的,大臣强势而君王弱势,自然相权就会膨胀,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而弱势君王强势起来,识时务的大臣们也会保持低调,不去硬抗。
纵观文帝一朝,其实天纵奇才的尚书令也就那么一个,就是赵训。他不但压住了文帝,甚至也压住了伺候尚书台历任官员,在他的映衬之下,其他人都显得黯然失色。之后的权力更迭,往往都没什么惊心动魄的过程,多半都是论资排辈,挨个上去。
崔绍自己也是如此。
他心里当然也有对权力的渴望,但明知事不可为,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跟赵训的差距,确定自己不可能像他那样强势的压制住一位帝王,便会自然而然生出退缩之念。
但是这退也要退得有技巧,否则便会引来士林一片骂声,说他阿附皇权。对于一位尚书令来说,这不会是什么好事。
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对于其他事情崔绍自然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在赵定方过来询问对尚庸的征辟诏书该怎么写时,他也只是摆摆手,让他自行决定。
赵定方看尚书令心不在焉的样子,只好去找其他三位同僚商议。但遗憾的是,每个人似乎都有事情要忙,将事情推到了他的身上。按照他们的说法,反正是你举荐了尚庸,定什么官职自然也由你决定。
赵定方从同僚们的态度里察觉出了不妥。
虽然他站在皇帝那一边,就注定了大家立场不同,决定也不同。但毕竟站在这个位置,表面上是不会让关系受到影响的,在一些不涉及对立的问题上,更是能够精诚合作。这便是政治。可这一次,大家推诿的态度都很明显。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是赵定方举荐了尚庸,那么这个人就跟他绑在一起了,往后如果他为官当政时出了什么问题,那么赵定方也要一并受到斥责。所以其他人的态度,让赵定方产生了一种糟糕的预感。
——就像他们都知道尚庸会出问题,所以干脆不去插手。
赵定方略略迟疑片刻,便决定回家去请教老爷子,再做决定。
……
赵定方回来的时候,清薇正在跟老爷子说话。
上回让人把那个袭击自己的人送到老爷子这里来,清薇自然也要过来问问情况,再决定后续该如何处置。
两人也谈起了京城最近发生的事,都意识到这是山雨欲来的先兆,朝堂乃至京城,很快就不会再这么平静了。不过对于他们两个人而言,局势乱了也未必是坏事,反正他们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伸手推一把,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
这世上没什么新鲜事,现在的这些争斗,以前也发生过,以后也不会少。所以惶恐担忧都没有用,怎么在争斗之中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怎么借助这种争斗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才是重要的。
也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应该做的事。
不过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彼此都不肯坦诚的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也只是在这种交谈之中,大约的估摸一下对方的底线,顺便确定两人的目的并没有矛盾之处罢了。
最后话题来到了尚庸身上。
赵训叹气,“虽然尚庸迟早会来,我却没想到来得这样快。”
“只怕背后也有人推动。”清薇笑着喝了一口茶,“老爷子不妨猜一猜,这背后是什么人?”
“吏部尚书向彦诚一向与尚庸关系密切,在朝臣之中,也是最为支持古文运动者。前番入阁之事泡了汤,想找个帮手,也是理所当然。尚书阁里的几位朝臣手掌大权,不希望皇帝过多干涉朝政,想保留治文间的旧例,与古文运动倒也相互呼应。”
老爷子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