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人都在耻笑杨骏没文化真可怕。若非旁人提醒,他仍蒙在鼓里。
“皇帝驾崩后第二年才能改元?这么重要的事怎么没人跟我讲?”杨骏也觉得很丢脸。于是,他为挽回颜面,到了来年正月,又改元为永平。可笑的永熙年只持续了半年就结束了,事后,杨骏命令史官抹掉关于永熙年的记载。不过,这起乌龙改元事件最终还是流传下来,给杨骏本就不那么光彩的人生又重重地抹上了一笔。
杨骏办的第二件蠢事是让全天下人都晋爵一级,凡参与司马炎葬礼的官员晋爵二级,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封侯。
侯爵相当于国家干股,很多人拼了一辈子才能挣到。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家都认为杨骏疯了。
侍中石崇(跟王恺斗富者)与散骑侍郎何攀(昔日王濬幕僚)问道:“不知太傅此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杨骏回答:“昔日魏明帝曹叡刚登基时也曾大开封赏,我这是效仿先人。”
石崇瞠目结舌:“即便当年曹叡封赏的程度也没今天这么夸张!”说实话,曹叡是皇帝,杨骏拿自己跟皇帝比本来就很不合适。
何攀劝道:“当初那些伐吴功臣流血流汗,助先帝一统天下,他们的封赏都比不上这回,您让他们心里怎么想?您开了这样的先河,后世必当效仿,那么几代之后,天下就全都是公侯了!侯爵以稀为贵,若人人皆为公侯,谁还会在乎?”不可否认,这番话说得的确在理。但同时也必须讲清楚,何攀当年帮王濬出谋划策讨平了吴国,他自己就是伐吴功臣,而杨骏大肆封赏,让大批无功之人与何攀平起平坐,恰恰是触犯了何攀的利益,他当然不爽杨骏的做法。
石崇与何攀还打算继续跟杨骏讲道理,左军将军(隶属于中护军的中层将领)傅祗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直指问题的核心:“哪有因为先帝驾崩封赏大臣的,你是想让臣子都盼着皇帝死吗?!”这位傅祗正是昔日辅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魏朝名臣傅嘏的儿子。
杨骏大肆封赏无非是想卖个人情,如果他识相点,就该借着石崇、何攀、傅祗的话顺坡下,反正别人恨不到他头上。但杨骏蠢到没边儿,坚持给所有人封了侯。果然,封侯的人一多,自然也就没人珍惜爵位,那些得了便宜的人还在背后笑话杨骏。
不难想象,无论是改元还是封赏,两件事都没给他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让他成了天下笑柄。
众叛亲离
杨骏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封赏这种好事都会有人反对,而且最终也没见谁念他的情。
没两天,封赏事件中的反对者遭到杨骏打压。左军将军傅祗调任侍中,被剥夺了兵权。侍中石崇调任荆州刺史,被赶出朝廷。何攀虽然没动窝,但也处处受杨骏排挤。
石崇即将远去荆州。在众多为他送行的好友中,也有杨骏的弟弟杨济。
“石君,对不住啊……”杨济和石崇私交不错,他知道石崇一番好意反落得这样的结局,心里相当过意不去。
“没事!没事!”石崇倒也坦然。
“你说说,我大哥搞成这样,公卿会怎么想啊……”
石崇言道:“太傅要想得人心,就该与四海贤士共同执政才行啊!”他可没杨济那么纠结,心想:朝廷怕是要面临一场动荡,搅和政治不如闷声发大财。果不其然,他到荆州后便驱使手下劫掠当地商队,干起了官行匪道的勾当。后文我们还会讲到他。
此时,“三杨”中的老二杨珧已经辞官隐退,老三杨济虽也有急流勇退之意,但想到兄弟的命运毕竟绑在一起,不得不帮杨骏出谋划策。
他提议:“皇子司马遹深得先帝宠爱,又是陛下唯一的儿子,大哥可以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再挑选德高望重者辅助太子参政,这肯定能得到公卿的支持。”
于是,杨骏奏请朝廷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拜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裴秀堂弟)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这起人事调动几乎算是杨骏执政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事。
在这六位东宫辅臣中,杨济是杨骏的三弟,何劭在司马炎临终前帮杨骏写过托孤诏书,二人受杨骏信任自不必多言。另外四位——王戎、裴楷、和峤、张华全都是大名士。张华是伐吴功臣,曾在司马炎时代遭太子党打压被罢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至此,他终于被朝廷起用,重新踏入政坛。裴楷属于河东裴氏家族,是名臣裴秀的堂弟,号称“玉人”,他和杨骏是儿女亲家,但他断定杨骏成不了大器,刻意跟杨骏保持距离。
不多久,杨骏又开始排挤这些大名士,不让他们参政了。结果,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杨济。
杨济提醒杨骏:“起初,王佑劝先帝派出三位皇子担任外州都督(司马炎的三子司马柬出任关中都督,五子司马玮出任荆州都督,十子司马允出任扬州都督)正是为了牵制大哥你。现在王佑官任中领军,手握皇宫内禁军兵权,大哥又深居宫中,极不安全。我觉得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最近正好河东太守空缺,不如派他去河东吧。”
杨骏同意。
《晋书》说王佑是杨骏心腹,但这一说法明显跟王佑先前谏言司马炎要提防杨骏相违背,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晋书》中的记载有误,而杨骏、杨济对王佑的态度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讲到这里,大概介绍一下杨骏的势力部署。虽然《晋书》中讲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但这绝对是夸大其词。翻遍史书可以确知,杨骏真正的亲信不多,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算来算去,真正值得一提的其实只有五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他的三弟杨济,此时,杨济担任太子太保,算安插进东宫的重要势力。杨骏的外甥段广任散骑常侍,充当皇帝身边的眼线。另一个外甥李斌官任河南尹(京畿郡行政长官)。补充一句,李斌也是魏朝时“玉山”李丰的侄子。再有就是两个禁军将领——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豫,二人都隶属中护军,手握皇宫外围禁军兵权。
杨骏赶走王佑后并没再任命新的中领军,显然,他那些资历浅薄的亲信没法镇住皇宫内中层禁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只是把皇宫内禁军打散,却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总而言之,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杨骏根本hold(把握)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孙楚(曾在王济葬礼上学驴叫的名士)劝杨骏道:“您以外戚的身份位居辅政重任,应当秉承公正、诚信、谦逊。时下众多藩王手握兵权占据各大州郡,宗室强盛,您硬是不让他们参政,我担心祸患不远了。”
杨济也劝大哥把司马亮请回来一起辅政。他是个聪明人,按他的算计,大哥无德无才,若这么搞下去早晚是条死路。如果大哥能跟司马亮共同辅政,朝廷格局则会瞬间发生改变。要么是杨家与宗室联手,平衡其他朝廷公卿;要么是朝廷公卿分成两派,一半支持杨家,一半支持宗室。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全天下都跟杨家作对。
然而,杨骏一概不听。
杨济郁闷地来到好友傅咸(傅祗同族)府中。几杯酒下肚,他忍不住跟傅咸抱怨道:“糟心透了!真想像我二哥杨珧那样隐退,不问政事……”
“又是因为你大哥的事发愁?”
“还能有什么事?大哥如果屈身退让,请司马亮入朝参政,杨家之难尚可幸免,否则,就等着灭族吧!”
“唉!你大哥的确应该与司马亮联手辅政。再说,外戚与宗室本来就该彼此仰仗、相互援助,所谓唇亡齿寒哪!”
“这道理就是没法跟我大哥讲明白。”
“你先别愁,明天我去劝劝太傅。”
傅咸第二天果然去劝杨骏。
杨骏非但不听,反而开始变着法儿排挤傅咸。最后,他连杨济都爱搭不理了。
潜伏的杀手
杨骏办了无数蠢事,唯一尚算得人心的就是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不过,凡事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册立太子也不例外,这不可避免地得罪到一个人——皇后贾南风。
下人都在耻笑杨骏没文化真可怕。若非旁人提醒,他仍蒙在鼓里。
“皇帝驾崩后第二年才能改元?这么重要的事怎么没人跟我讲?”杨骏也觉得很丢脸。于是,他为挽回颜面,到了来年正月,又改元为永平。可笑的永熙年只持续了半年就结束了,事后,杨骏命令史官抹掉关于永熙年的记载。不过,这起乌龙改元事件最终还是流传下来,给杨骏本就不那么光彩的人生又重重地抹上了一笔。
杨骏办的第二件蠢事是让全天下人都晋爵一级,凡参与司马炎葬礼的官员晋爵二级,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封侯。
侯爵相当于国家干股,很多人拼了一辈子才能挣到。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家都认为杨骏疯了。
侍中石崇(跟王恺斗富者)与散骑侍郎何攀(昔日王濬幕僚)问道:“不知太傅此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杨骏回答:“昔日魏明帝曹叡刚登基时也曾大开封赏,我这是效仿先人。”
石崇瞠目结舌:“即便当年曹叡封赏的程度也没今天这么夸张!”说实话,曹叡是皇帝,杨骏拿自己跟皇帝比本来就很不合适。
何攀劝道:“当初那些伐吴功臣流血流汗,助先帝一统天下,他们的封赏都比不上这回,您让他们心里怎么想?您开了这样的先河,后世必当效仿,那么几代之后,天下就全都是公侯了!侯爵以稀为贵,若人人皆为公侯,谁还会在乎?”不可否认,这番话说得的确在理。但同时也必须讲清楚,何攀当年帮王濬出谋划策讨平了吴国,他自己就是伐吴功臣,而杨骏大肆封赏,让大批无功之人与何攀平起平坐,恰恰是触犯了何攀的利益,他当然不爽杨骏的做法。
石崇与何攀还打算继续跟杨骏讲道理,左军将军(隶属于中护军的中层将领)傅祗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直指问题的核心:“哪有因为先帝驾崩封赏大臣的,你是想让臣子都盼着皇帝死吗?!”这位傅祗正是昔日辅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魏朝名臣傅嘏的儿子。
杨骏大肆封赏无非是想卖个人情,如果他识相点,就该借着石崇、何攀、傅祗的话顺坡下,反正别人恨不到他头上。但杨骏蠢到没边儿,坚持给所有人封了侯。果然,封侯的人一多,自然也就没人珍惜爵位,那些得了便宜的人还在背后笑话杨骏。
不难想象,无论是改元还是封赏,两件事都没给他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让他成了天下笑柄。
众叛亲离
杨骏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封赏这种好事都会有人反对,而且最终也没见谁念他的情。
没两天,封赏事件中的反对者遭到杨骏打压。左军将军傅祗调任侍中,被剥夺了兵权。侍中石崇调任荆州刺史,被赶出朝廷。何攀虽然没动窝,但也处处受杨骏排挤。
石崇即将远去荆州。在众多为他送行的好友中,也有杨骏的弟弟杨济。
“石君,对不住啊……”杨济和石崇私交不错,他知道石崇一番好意反落得这样的结局,心里相当过意不去。
“没事!没事!”石崇倒也坦然。
“你说说,我大哥搞成这样,公卿会怎么想啊……”
石崇言道:“太傅要想得人心,就该与四海贤士共同执政才行啊!”他可没杨济那么纠结,心想:朝廷怕是要面临一场动荡,搅和政治不如闷声发大财。果不其然,他到荆州后便驱使手下劫掠当地商队,干起了官行匪道的勾当。后文我们还会讲到他。
此时,“三杨”中的老二杨珧已经辞官隐退,老三杨济虽也有急流勇退之意,但想到兄弟的命运毕竟绑在一起,不得不帮杨骏出谋划策。
他提议:“皇子司马遹深得先帝宠爱,又是陛下唯一的儿子,大哥可以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再挑选德高望重者辅助太子参政,这肯定能得到公卿的支持。”
于是,杨骏奏请朝廷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拜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裴秀堂弟)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这起人事调动几乎算是杨骏执政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事。
在这六位东宫辅臣中,杨济是杨骏的三弟,何劭在司马炎临终前帮杨骏写过托孤诏书,二人受杨骏信任自不必多言。另外四位——王戎、裴楷、和峤、张华全都是大名士。张华是伐吴功臣,曾在司马炎时代遭太子党打压被罢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至此,他终于被朝廷起用,重新踏入政坛。裴楷属于河东裴氏家族,是名臣裴秀的堂弟,号称“玉人”,他和杨骏是儿女亲家,但他断定杨骏成不了大器,刻意跟杨骏保持距离。
不多久,杨骏又开始排挤这些大名士,不让他们参政了。结果,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杨济。
杨济提醒杨骏:“起初,王佑劝先帝派出三位皇子担任外州都督(司马炎的三子司马柬出任关中都督,五子司马玮出任荆州都督,十子司马允出任扬州都督)正是为了牵制大哥你。现在王佑官任中领军,手握皇宫内禁军兵权,大哥又深居宫中,极不安全。我觉得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最近正好河东太守空缺,不如派他去河东吧。”
杨骏同意。
《晋书》说王佑是杨骏心腹,但这一说法明显跟王佑先前谏言司马炎要提防杨骏相违背,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晋书》中的记载有误,而杨骏、杨济对王佑的态度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讲到这里,大概介绍一下杨骏的势力部署。虽然《晋书》中讲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但这绝对是夸大其词。翻遍史书可以确知,杨骏真正的亲信不多,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算来算去,真正值得一提的其实只有五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他的三弟杨济,此时,杨济担任太子太保,算安插进东宫的重要势力。杨骏的外甥段广任散骑常侍,充当皇帝身边的眼线。另一个外甥李斌官任河南尹(京畿郡行政长官)。补充一句,李斌也是魏朝时“玉山”李丰的侄子。再有就是两个禁军将领——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豫,二人都隶属中护军,手握皇宫外围禁军兵权。
杨骏赶走王佑后并没再任命新的中领军,显然,他那些资历浅薄的亲信没法镇住皇宫内中层禁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只是把皇宫内禁军打散,却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总而言之,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杨骏根本hold(把握)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孙楚(曾在王济葬礼上学驴叫的名士)劝杨骏道:“您以外戚的身份位居辅政重任,应当秉承公正、诚信、谦逊。时下众多藩王手握兵权占据各大州郡,宗室强盛,您硬是不让他们参政,我担心祸患不远了。”
杨济也劝大哥把司马亮请回来一起辅政。他是个聪明人,按他的算计,大哥无德无才,若这么搞下去早晚是条死路。如果大哥能跟司马亮共同辅政,朝廷格局则会瞬间发生改变。要么是杨家与宗室联手,平衡其他朝廷公卿;要么是朝廷公卿分成两派,一半支持杨家,一半支持宗室。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全天下都跟杨家作对。
然而,杨骏一概不听。
杨济郁闷地来到好友傅咸(傅祗同族)府中。几杯酒下肚,他忍不住跟傅咸抱怨道:“糟心透了!真想像我二哥杨珧那样隐退,不问政事……”
“又是因为你大哥的事发愁?”
“还能有什么事?大哥如果屈身退让,请司马亮入朝参政,杨家之难尚可幸免,否则,就等着灭族吧!”
“唉!你大哥的确应该与司马亮联手辅政。再说,外戚与宗室本来就该彼此仰仗、相互援助,所谓唇亡齿寒哪!”
“这道理就是没法跟我大哥讲明白。”
“你先别愁,明天我去劝劝太傅。”
傅咸第二天果然去劝杨骏。
杨骏非但不听,反而开始变着法儿排挤傅咸。最后,他连杨济都爱搭不理了。
潜伏的杀手
杨骏办了无数蠢事,唯一尚算得人心的就是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不过,凡事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册立太子也不例外,这不可避免地得罪到一个人——皇后贾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