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位日固,资望日深,巡抚屡经更易,政柄悉归督署,官文遂大露本色,徇私忘公,愈趋愈下,然尚未如近年恣肆之甚也。查官文本系汉军,由武职起家,致身将相,捐糜图报,分所应然。乃为将不能却敌,为相不能经邦。性类宽厚,而所厚者半皆阿附之流;度似优容,而所容者无非宵小之辈,但知帽嫉怀私妄自尊大,不以军务为重,惟以逸豫自安,晏起早眠,压搁公事。于是小人乘机排挤善类,贡媚献谀,顺其所好而投之,无不如意以相酬,致使军务吏治弊端丛出,黎庶迭被蹂躏而无所依,绿营日益废弛而不可振。""臣与官文素无嫌隙,官文待臣颇尚私谊,原可随众沉浮,免招厚怨,观时附会,足保荣华,第念人臣养交之利,非公家之科也。《传》曰苟利于国死生以之,臣受恩深重,何忍顾恤其他。查律载总督贪婪巡抚不行纠参,即属私罪。今官文之恶非止于贪而已,臣何敢以同僚之私废当官之义。察其十年之劣迹,实属日长而月滋,阴秘者虽未尽彰,败露者已难悉数。谨粗举数端,开列清折,恭呈御览。"折后列举的数端为:滥支军饷,冒保私人,公行贿赂,添受陋规,弥缝要路,习尚骄矜,嫉忌谠言。兹将其"弥缝要路"一节抄录:"凡过往大小京员及本省外省起复回京之员,视其位之尊卑权以轻重,莫不厚为馈送,多者千余金,少亦数百金。夫赠遗友朋,取之廉俸,原属高谊,官文乃以强半取之粮台,以少半解之己囊及派之司道各员。即如上年二三月,京官胡家玉、张晋祺从湖南查派厘金案件,案结回京,道过湖北。官文自知可议之处甚多,以胡家玉为贵近之臣,乃从粮台取银四千两,作为官文馈送之礼,冀其掩盖丑陋。殊不知众目昭彰,无不共闻。厥后霆营溃叛勇丁倡言于外,营官传出匿名揭帖,以总督有钱巴结星使,无钱发军饷为词,即谓此也。"朝廷各部对曾国荃一到武昌,便参劾总督的行为普遍不满,尤以军机处为甚,因为奏折中有"军机处故意与鄂抚为难,凡有寄谕,从不径寄,而由督署转递"的字样,触到了军机处的痛处。军机大臣胡家玉面禀太后,说曾国荃将军事失利的责任推给官文,居心不良,所奏情事多有不合,宜驳回。慈禧太后命兵部派员到武昌密查核实。
济宁州里,曾国藩接到曾纪泽的禀帖,将奏疏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老九的使气任性,办事孟浪,使他深为痛心。他顿足叹息,预感此事将招致严重的后果。必须给老九明确地指出:不能走得太远!他提笔作函:
官秀峰一事业已奏出,但望内召不甚着迹,替换者不甚掣肘,即为至幸。弟谓命运作主,余素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一身之强,当效曾、孟修身之法与孔子告仲由之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又给纪泽写了一封信,严责儿子不但不去劝止九叔,反而拟此言辞尖刻的奏疏,为之推波助澜,太不懂事了。
刚好这时李鸿章来徐州视察军务,曾国藩打发赵烈文到徐州去跟李鸿章商量。李鸿章一听,也觉得老九莽撞了。他沉思良久,对赵烈文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由恩师出面打圆场,密保官秀峰,并以兄长的身份批评九帅作事草率,尽量把事情化小。不知恩师意下如何。"赵烈文回济宁后,向曾国藩转述了李鸿章的主意,并认为这是个可行的办法。曾国藩从心里来说并不愿意这样抑荃扬官,但考虑到老九非官文的对手,倘若官司打败,调离湖北,新湘军便不再存在,全盘计划将会打乱。为了河防之策的顺利执行,从剿捻大局出发,只得出此下策。几天后,一封密保官文的奏折由济宁州发出了。
对于曾国荃参劾湖广总督官文一事,曾氏一直持反对意见。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曾氏给国荃的信上说:"顺斋排行一节,亦请暂置缓图。此等事幸而获胜,而众人耽耽环伺,必欲寻隙一泄其忿。彼不能报复,而众人若皆思代彼报复者。吾阅世最久,见此甚明。寄云一疏而参抚,黄藩又一片而保抚,郭臬、李非不快意,当时即闻外议不平。其后小蘧果代黄报复,而云仙亦与毛水火,寄云近颇悔之。吾参竹伯时,小蘧亦代为不平,至今尚痛诋吾兄弟。去冬查办案内,密片参吴少村,河南司道颇为不平,后任亦极隔阂。陈、黄非无可参之罪,余与毛之位望积累,尚不足以参之,火候未到,所谓燕有可伐之罪,齐非伐燕之人也。以弟而陈顺斋排行,亦是火候未到,代渠思报复者必群起矣。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汴之紫三本家于余处颇多掣肘,余顷以密片保全之,抄付弟览。吾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亦高,中外指目为第一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吾与弟时时有可危之机。专讲宽平谦巽,庶几高而不危。弟谋此举,则人指为恃武功,恃圣眷,恃门第,而巍巍招风之象见矣,请缓图之。"
接到大哥的信后,曾国荃的头脑开始冷静了点,原拟的第二份参折暂时搁下未发。曾纪泽则遵父命离开武昌南下,跳出这个是非圈子。
不久,来武昌调查督抚纠纷的钦差回到京师,将曾国荃所列官文各条一一驳回。都察院的御史上书,奏官文为肃党余孽事既不成立,曾国荃则为诬陷,例应反坐。其它各省督抚中也有人上奏,说曾国荃恃功傲物,打仗失败,应予惩治。慈禧太后对此事颇感为难。她既需要官文这样忠实的家奴,也需要曾国荃这样能斗的鹰犬。眼下捻军势力强大,国事未安,曾氏兄弟和湘淮军是她依赖的柱石。但官文无过受辱,朝野物议甚烈,不压一压曾国荃也难平众怒。她想给曾国荃一个"降二级处分",犹如当年曾国藩为杨健请入乡贤祠所得的结果一样。
这时,接替杨岳斌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给朝廷来了一份词气亢厉的奏疏,称赞曾国荃劾官文一疏,是当今天下第一篇好文章,第一等好事,人心大快,正气大张,并以自己在湖南抚幕多年的身份为证,指责官文贪劣庸碌,不堪封疆重寄,请求太后、皇上撤官文之职,以昭朝廷公正之心。左宗棠正处在平回民之乱的前线,他这封奏折的分量,远胜他省督抚和都察院的御史。曾国藩密保官文的奏折此时也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是个精明的人,她深知曾国藩不早不迟,恰好这时来封保官的折子,无疑是在为弟弟弥缝,希望这件事不要水火不容地闹下去。曾国藩的这个态度很使慈禧欣慰。她想:倘若曾国藩和弟弟站在一边,坚决与官文为敌,那就更麻烦了;曾国藩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慈禧决定按督抚不和的处置成例来个和稀泥。于是将官文内调京师,以大学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调李鸿章为湖广总督。因苏抚一职暂不能离开,遂调湖南巡抚李瀚章暂署湖督,由刘昆接替李瀚章。对曾国荃则未加任何指责。一场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正当曾国藩为九弟平安度过险境,湖督一职落入湘淮军手中而欣喜的时候,赖文光、张宗禹趁着清廷官场这场内耗的大好时机,在禹州大败郭松林部,然后挥师北上,率领五万铁骑,轻而易举地突破由豫军守卫的朱仙镇至开封府一带的防线,昼夜急驰,挺进鲁西。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河防大计,一夜之间便付之东流。消息传来,曾国藩在济宁州一病不起。
位日固,资望日深,巡抚屡经更易,政柄悉归督署,官文遂大露本色,徇私忘公,愈趋愈下,然尚未如近年恣肆之甚也。查官文本系汉军,由武职起家,致身将相,捐糜图报,分所应然。乃为将不能却敌,为相不能经邦。性类宽厚,而所厚者半皆阿附之流;度似优容,而所容者无非宵小之辈,但知帽嫉怀私妄自尊大,不以军务为重,惟以逸豫自安,晏起早眠,压搁公事。于是小人乘机排挤善类,贡媚献谀,顺其所好而投之,无不如意以相酬,致使军务吏治弊端丛出,黎庶迭被蹂躏而无所依,绿营日益废弛而不可振。""臣与官文素无嫌隙,官文待臣颇尚私谊,原可随众沉浮,免招厚怨,观时附会,足保荣华,第念人臣养交之利,非公家之科也。《传》曰苟利于国死生以之,臣受恩深重,何忍顾恤其他。查律载总督贪婪巡抚不行纠参,即属私罪。今官文之恶非止于贪而已,臣何敢以同僚之私废当官之义。察其十年之劣迹,实属日长而月滋,阴秘者虽未尽彰,败露者已难悉数。谨粗举数端,开列清折,恭呈御览。"折后列举的数端为:滥支军饷,冒保私人,公行贿赂,添受陋规,弥缝要路,习尚骄矜,嫉忌谠言。兹将其"弥缝要路"一节抄录:"凡过往大小京员及本省外省起复回京之员,视其位之尊卑权以轻重,莫不厚为馈送,多者千余金,少亦数百金。夫赠遗友朋,取之廉俸,原属高谊,官文乃以强半取之粮台,以少半解之己囊及派之司道各员。即如上年二三月,京官胡家玉、张晋祺从湖南查派厘金案件,案结回京,道过湖北。官文自知可议之处甚多,以胡家玉为贵近之臣,乃从粮台取银四千两,作为官文馈送之礼,冀其掩盖丑陋。殊不知众目昭彰,无不共闻。厥后霆营溃叛勇丁倡言于外,营官传出匿名揭帖,以总督有钱巴结星使,无钱发军饷为词,即谓此也。"朝廷各部对曾国荃一到武昌,便参劾总督的行为普遍不满,尤以军机处为甚,因为奏折中有"军机处故意与鄂抚为难,凡有寄谕,从不径寄,而由督署转递"的字样,触到了军机处的痛处。军机大臣胡家玉面禀太后,说曾国荃将军事失利的责任推给官文,居心不良,所奏情事多有不合,宜驳回。慈禧太后命兵部派员到武昌密查核实。
济宁州里,曾国藩接到曾纪泽的禀帖,将奏疏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老九的使气任性,办事孟浪,使他深为痛心。他顿足叹息,预感此事将招致严重的后果。必须给老九明确地指出:不能走得太远!他提笔作函:
官秀峰一事业已奏出,但望内召不甚着迹,替换者不甚掣肘,即为至幸。弟谓命运作主,余素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一身之强,当效曾、孟修身之法与孔子告仲由之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又给纪泽写了一封信,严责儿子不但不去劝止九叔,反而拟此言辞尖刻的奏疏,为之推波助澜,太不懂事了。
刚好这时李鸿章来徐州视察军务,曾国藩打发赵烈文到徐州去跟李鸿章商量。李鸿章一听,也觉得老九莽撞了。他沉思良久,对赵烈文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由恩师出面打圆场,密保官秀峰,并以兄长的身份批评九帅作事草率,尽量把事情化小。不知恩师意下如何。"赵烈文回济宁后,向曾国藩转述了李鸿章的主意,并认为这是个可行的办法。曾国藩从心里来说并不愿意这样抑荃扬官,但考虑到老九非官文的对手,倘若官司打败,调离湖北,新湘军便不再存在,全盘计划将会打乱。为了河防之策的顺利执行,从剿捻大局出发,只得出此下策。几天后,一封密保官文的奏折由济宁州发出了。
对于曾国荃参劾湖广总督官文一事,曾氏一直持反对意见。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曾氏给国荃的信上说:"顺斋排行一节,亦请暂置缓图。此等事幸而获胜,而众人耽耽环伺,必欲寻隙一泄其忿。彼不能报复,而众人若皆思代彼报复者。吾阅世最久,见此甚明。寄云一疏而参抚,黄藩又一片而保抚,郭臬、李非不快意,当时即闻外议不平。其后小蘧果代黄报复,而云仙亦与毛水火,寄云近颇悔之。吾参竹伯时,小蘧亦代为不平,至今尚痛诋吾兄弟。去冬查办案内,密片参吴少村,河南司道颇为不平,后任亦极隔阂。陈、黄非无可参之罪,余与毛之位望积累,尚不足以参之,火候未到,所谓燕有可伐之罪,齐非伐燕之人也。以弟而陈顺斋排行,亦是火候未到,代渠思报复者必群起矣。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汴之紫三本家于余处颇多掣肘,余顷以密片保全之,抄付弟览。吾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亦高,中外指目为第一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吾与弟时时有可危之机。专讲宽平谦巽,庶几高而不危。弟谋此举,则人指为恃武功,恃圣眷,恃门第,而巍巍招风之象见矣,请缓图之。"
接到大哥的信后,曾国荃的头脑开始冷静了点,原拟的第二份参折暂时搁下未发。曾纪泽则遵父命离开武昌南下,跳出这个是非圈子。
不久,来武昌调查督抚纠纷的钦差回到京师,将曾国荃所列官文各条一一驳回。都察院的御史上书,奏官文为肃党余孽事既不成立,曾国荃则为诬陷,例应反坐。其它各省督抚中也有人上奏,说曾国荃恃功傲物,打仗失败,应予惩治。慈禧太后对此事颇感为难。她既需要官文这样忠实的家奴,也需要曾国荃这样能斗的鹰犬。眼下捻军势力强大,国事未安,曾氏兄弟和湘淮军是她依赖的柱石。但官文无过受辱,朝野物议甚烈,不压一压曾国荃也难平众怒。她想给曾国荃一个"降二级处分",犹如当年曾国藩为杨健请入乡贤祠所得的结果一样。
这时,接替杨岳斌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给朝廷来了一份词气亢厉的奏疏,称赞曾国荃劾官文一疏,是当今天下第一篇好文章,第一等好事,人心大快,正气大张,并以自己在湖南抚幕多年的身份为证,指责官文贪劣庸碌,不堪封疆重寄,请求太后、皇上撤官文之职,以昭朝廷公正之心。左宗棠正处在平回民之乱的前线,他这封奏折的分量,远胜他省督抚和都察院的御史。曾国藩密保官文的奏折此时也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是个精明的人,她深知曾国藩不早不迟,恰好这时来封保官的折子,无疑是在为弟弟弥缝,希望这件事不要水火不容地闹下去。曾国藩的这个态度很使慈禧欣慰。她想:倘若曾国藩和弟弟站在一边,坚决与官文为敌,那就更麻烦了;曾国藩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慈禧决定按督抚不和的处置成例来个和稀泥。于是将官文内调京师,以大学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调李鸿章为湖广总督。因苏抚一职暂不能离开,遂调湖南巡抚李瀚章暂署湖督,由刘昆接替李瀚章。对曾国荃则未加任何指责。一场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正当曾国藩为九弟平安度过险境,湖督一职落入湘淮军手中而欣喜的时候,赖文光、张宗禹趁着清廷官场这场内耗的大好时机,在禹州大败郭松林部,然后挥师北上,率领五万铁骑,轻而易举地突破由豫军守卫的朱仙镇至开封府一带的防线,昼夜急驰,挺进鲁西。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河防大计,一夜之间便付之东流。消息传来,曾国藩在济宁州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