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方外:消失的八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丁齐:“还得翻好几座山呢,但是都在一个县里,远又能远到哪里去?”
冼皓:“这就是一个自然村,进村居然也要买票了,还收四十一张呢,我看来的人也不多呀。”
丁齐:“收费也是一种保护,让村民们认识到这个地方的价值,还有他们的祖先都留下了什么?维护费用也不能全靠政府拨款呀,门票收入至少够工作人员的工资。
这个地方太偏远了,知名度也不高,没法和周庄、木渎相比,就是个古老的村子。其实在江南一带,类似的村庄还有很多,但这里真的很特别,你看看就知道了!”
冼皓:“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网络时代资讯太发达了,几乎什么东西都能查到,但也形成了聚焦效应,越引人关注的地方越热闹,越不知名的地方便越冷清,除非能炒出什么动静来。”
饭后两人又花钱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带着他们进村参观。这个村子不大,百余户人家的规模,却有很多深宅大院。这么小的村子,却出了不少人才啊。清代这里出过巡抚、翰林,近代这里出过实业家、音乐家,当代还出了一位工程院的院士。
这里就像一片世外桃源,历史上很少遭受天灾兵祸,就连当年的日本鬼子都没打过来,最近一次遭受战火,就是在清末曾被太平军占领。
沿着溪水走进村落,旁边这条小溪的两岸包括河床都是用大块的条石砌成,这在古代是相当浩大的工程,不知用了多少年才修建完毕。村中的很多高宅大院,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居住并不断修缮保存至今的。
深山中的古村太过偏远,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里被划成风景区之后,才保留了更多的居民,他们仍然生活在这些堪称历史瑰宝的宅院中。黄田古村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是徽州古花砖,带着白色的云状纹路,竟像当代某种所谓的纳米材料一样,特性是不沾灰。
导游这么介绍的时候,还特意让冼皓和丁齐伸手去摸古院墙,果然不沾灰。当然了,这可能也与当地的空气特别好有关。
当地最有名的景点,是村外一片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名叫洋船屋,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据说一位实业家父子先后在上海经商,他们的母亲却没有离开过黄田村,听儿子回家谈起外面的大洋船很好奇,可是山深路远交通不便无缘得见。
朱氏父子便在当地修了一座宅园,样子酷似一艘狭长的轮船,占地四千二百多平方米,船头对准一条涓涓细流,分开水流从船身两侧流过。走进洋船屋参观,丁齐还特别注意到那些八面石雕的柱础,花鸟、瑞兽、人物、葫芦、书卷等古石刻极尽精美。
从洋船屋出来,村外象山的半山腰有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洋船屋以及黄田村的全貌。村外是一层层坡度不大的梯田,从山坡上一直延伸到村口。导游带领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前后也就一个小时。丁齐说了声谢谢,他们接下来再自己逛逛。
导游走后,丁齐和冼皓走下观景台穿过田地,登上了村落背后的黄子山。黄子山脚下也有一片废弃的古建筑,离村子比较远,看年代也很久远了,看痕迹应是毁于大火。这片地方根本就没人来,就这么被遗忘在山野。
丁齐刚才问过导游,黄子山上是否有一座古塔?导游听说过,但是从来没见过,很多年前就已经坍塌了,或者是被雷劈坏了。据老人们说,早年在村子里就可以看见山中有一座高塔,却找不到路能走到塔下。
两人登山的时候,冼皓纳闷道:“没听说过这座山上建过寺庙,谁会在深山高崖上修一座孤伶伶的高塔呢?”
丁齐:“这确实很奇怪,可能是风水塔或者传说中的镇妖塔吧。史志中没有记载,塔也早就没有了,如今的当地人谁也没见过,当然说不清楚了。”
山中无路,地势陡峭,两人根本不知道那座塔在什么地方,甚至它有没有都不敢确定,所以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攀登,看上去却像早有目的地的样子。
在接近山顶的密林中,丁齐说道:“听说这里有野猪,偶尔还有豹子出没。”
冼皓:“我带刀了,你却没带棍子。”
丁齐掏出手机道:“一点信号都没有了。”
冼皓:“村子里和山脚下都有信号,假如张望雄利用官方的监控系统在追踪我们,知道手机号就可以定位,也知道我们跑这儿来了。”
丁齐:“那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任务了。”
冼皓:“既然来了,就尽量找找吧。传说不会没有依据,古塔遗迹应该就在这一带。”
丁齐闭上眼睛道:“要找也不能乱找,我观察过这一带的地势。假如古人在地势这么陡的山里修了一座塔,肯定选择在能打地基的地方,或者开辟出来一块平台。而且根据地势,应该能找到一条路便于运送材料走上去。
这条路应该早就废弃了,被草木掩盖,很多地段也可能被水冲毁了,所以近代人就找不到能走到塔下的路。但只要留意观察,还是能发现痕迹的,按古人的思路想一想,假如我们也要在山中修一座高塔,应该选什么样的地方?”
冼皓:“丁老师不愧修成了心盘境,你说这样的地方在哪里?”
丁齐:“大概有三处,我们一处一处看吧,最有可能的地方就在前面不远。”
PS:我在书中写到的很多景物,并不是坐在家拍脑门想象的,而是尽量到实地去采风。这两天也在整理实地考察素材,会耽误点时间,抱歉明天不能更新,后天继续。这么写书花费的时间、精力等各种成本很高啊,也希望大家能正版订阅支持,求月票!
丁齐:“还得翻好几座山呢,但是都在一个县里,远又能远到哪里去?”
冼皓:“这就是一个自然村,进村居然也要买票了,还收四十一张呢,我看来的人也不多呀。”
丁齐:“收费也是一种保护,让村民们认识到这个地方的价值,还有他们的祖先都留下了什么?维护费用也不能全靠政府拨款呀,门票收入至少够工作人员的工资。
这个地方太偏远了,知名度也不高,没法和周庄、木渎相比,就是个古老的村子。其实在江南一带,类似的村庄还有很多,但这里真的很特别,你看看就知道了!”
冼皓:“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网络时代资讯太发达了,几乎什么东西都能查到,但也形成了聚焦效应,越引人关注的地方越热闹,越不知名的地方便越冷清,除非能炒出什么动静来。”
饭后两人又花钱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带着他们进村参观。这个村子不大,百余户人家的规模,却有很多深宅大院。这么小的村子,却出了不少人才啊。清代这里出过巡抚、翰林,近代这里出过实业家、音乐家,当代还出了一位工程院的院士。
这里就像一片世外桃源,历史上很少遭受天灾兵祸,就连当年的日本鬼子都没打过来,最近一次遭受战火,就是在清末曾被太平军占领。
沿着溪水走进村落,旁边这条小溪的两岸包括河床都是用大块的条石砌成,这在古代是相当浩大的工程,不知用了多少年才修建完毕。村中的很多高宅大院,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居住并不断修缮保存至今的。
深山中的古村太过偏远,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里被划成风景区之后,才保留了更多的居民,他们仍然生活在这些堪称历史瑰宝的宅院中。黄田古村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是徽州古花砖,带着白色的云状纹路,竟像当代某种所谓的纳米材料一样,特性是不沾灰。
导游这么介绍的时候,还特意让冼皓和丁齐伸手去摸古院墙,果然不沾灰。当然了,这可能也与当地的空气特别好有关。
当地最有名的景点,是村外一片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名叫洋船屋,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据说一位实业家父子先后在上海经商,他们的母亲却没有离开过黄田村,听儿子回家谈起外面的大洋船很好奇,可是山深路远交通不便无缘得见。
朱氏父子便在当地修了一座宅园,样子酷似一艘狭长的轮船,占地四千二百多平方米,船头对准一条涓涓细流,分开水流从船身两侧流过。走进洋船屋参观,丁齐还特别注意到那些八面石雕的柱础,花鸟、瑞兽、人物、葫芦、书卷等古石刻极尽精美。
从洋船屋出来,村外象山的半山腰有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洋船屋以及黄田村的全貌。村外是一层层坡度不大的梯田,从山坡上一直延伸到村口。导游带领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前后也就一个小时。丁齐说了声谢谢,他们接下来再自己逛逛。
导游走后,丁齐和冼皓走下观景台穿过田地,登上了村落背后的黄子山。黄子山脚下也有一片废弃的古建筑,离村子比较远,看年代也很久远了,看痕迹应是毁于大火。这片地方根本就没人来,就这么被遗忘在山野。
丁齐刚才问过导游,黄子山上是否有一座古塔?导游听说过,但是从来没见过,很多年前就已经坍塌了,或者是被雷劈坏了。据老人们说,早年在村子里就可以看见山中有一座高塔,却找不到路能走到塔下。
两人登山的时候,冼皓纳闷道:“没听说过这座山上建过寺庙,谁会在深山高崖上修一座孤伶伶的高塔呢?”
丁齐:“这确实很奇怪,可能是风水塔或者传说中的镇妖塔吧。史志中没有记载,塔也早就没有了,如今的当地人谁也没见过,当然说不清楚了。”
山中无路,地势陡峭,两人根本不知道那座塔在什么地方,甚至它有没有都不敢确定,所以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攀登,看上去却像早有目的地的样子。
在接近山顶的密林中,丁齐说道:“听说这里有野猪,偶尔还有豹子出没。”
冼皓:“我带刀了,你却没带棍子。”
丁齐掏出手机道:“一点信号都没有了。”
冼皓:“村子里和山脚下都有信号,假如张望雄利用官方的监控系统在追踪我们,知道手机号就可以定位,也知道我们跑这儿来了。”
丁齐:“那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任务了。”
冼皓:“既然来了,就尽量找找吧。传说不会没有依据,古塔遗迹应该就在这一带。”
丁齐闭上眼睛道:“要找也不能乱找,我观察过这一带的地势。假如古人在地势这么陡的山里修了一座塔,肯定选择在能打地基的地方,或者开辟出来一块平台。而且根据地势,应该能找到一条路便于运送材料走上去。
这条路应该早就废弃了,被草木掩盖,很多地段也可能被水冲毁了,所以近代人就找不到能走到塔下的路。但只要留意观察,还是能发现痕迹的,按古人的思路想一想,假如我们也要在山中修一座高塔,应该选什么样的地方?”
冼皓:“丁老师不愧修成了心盘境,你说这样的地方在哪里?”
丁齐:“大概有三处,我们一处一处看吧,最有可能的地方就在前面不远。”
PS:我在书中写到的很多景物,并不是坐在家拍脑门想象的,而是尽量到实地去采风。这两天也在整理实地考察素材,会耽误点时间,抱歉明天不能更新,后天继续。这么写书花费的时间、精力等各种成本很高啊,也希望大家能正版订阅支持,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