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碧血剑(下卷)(新修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满洲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满洲兵所以军力强盛,几乎战无不胜,一来因女真人生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自幼即经受苛严之锻炼。成军之后,纪律极严,战阵中若首领被杀而部属不死者,全队齐斩,又若部属战死而队首不死者,队长处斩。军令强迫全队官兵共存亡,长官死则全队俱死,部队死则长官亦死,若不死于战阵,事后追究亦必斩首。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统兵伐明,宣示军律曰:“尔等临阵,若七旗败走,一旗拒战者,七旗所属之人员,俱给拒战之一旗;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者,以败走一旗人员,分给七旗。如一旗内拒战者半,败走者半,即以败走者所属人员给本旗拒战者。”满洲人采用八旗制的部族经济制度时,以所俘虏的汉人为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战争制度颇为野蛮,打仗时如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该旗的奴隶、财产等等,全归拒战不退的七旗平分,败走的一旗就无以为生。因此一到战斗之时,每个战士以身家性命作拚斗,宁死不肯败走。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份是天生,一部份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1]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明朝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虽然诗才不敏捷,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2]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3]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谷底。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1]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
[2]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3]《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焕会武。
四
袁崇焕,原籍广东东莞,是水南乡人,祖父移居广西梧州藤县白马乡。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他在藤县考中秀才和举人。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1]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大概三次落第,[3]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4]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5]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其时三十五岁。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6]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职方司约略类似于现代的作战司,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作战司的文职中校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大军,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不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那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满洲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满洲兵所以军力强盛,几乎战无不胜,一来因女真人生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自幼即经受苛严之锻炼。成军之后,纪律极严,战阵中若首领被杀而部属不死者,全队齐斩,又若部属战死而队首不死者,队长处斩。军令强迫全队官兵共存亡,长官死则全队俱死,部队死则长官亦死,若不死于战阵,事后追究亦必斩首。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统兵伐明,宣示军律曰:“尔等临阵,若七旗败走,一旗拒战者,七旗所属之人员,俱给拒战之一旗;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者,以败走一旗人员,分给七旗。如一旗内拒战者半,败走者半,即以败走者所属人员给本旗拒战者。”满洲人采用八旗制的部族经济制度时,以所俘虏的汉人为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战争制度颇为野蛮,打仗时如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该旗的奴隶、财产等等,全归拒战不退的七旗平分,败走的一旗就无以为生。因此一到战斗之时,每个战士以身家性命作拚斗,宁死不肯败走。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份是天生,一部份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1]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明朝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虽然诗才不敏捷,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2]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3]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谷底。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1]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
[2]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3]《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焕会武。
四
袁崇焕,原籍广东东莞,是水南乡人,祖父移居广西梧州藤县白马乡。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他在藤县考中秀才和举人。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1]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大概三次落第,[3]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4]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5]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其时三十五岁。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6]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职方司约略类似于现代的作战司,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作战司的文职中校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大军,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不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那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