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下令后不久,又回报:辽东地区降雪,道路模糊,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哪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完事把上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牛魔王下凡,还是杀牛刀太钝,反正是用刀捅、用脚踹,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头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儿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位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就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是不可能的。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待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儿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
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下令后不久,又回报:辽东地区降雪,道路模糊,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哪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完事把上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牛魔王下凡,还是杀牛刀太钝,反正是用刀捅、用脚踹,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头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儿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位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就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是不可能的。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待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儿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