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救火员崇祯登场。
他浇的第一盆水,叫做袁崇焕。
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起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十九日。
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烂。
几天后,在老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了起复任职通知,大吃一惊。
吃惊的不是起复,而是职务。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起复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
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兵部右侍郎,是兵部副部长,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二品正部级,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布衣袁崇焕就变成了正部级副部长。
袁部长明显没缓过劲儿来,在家待了几个月,啥事都没干,却又等来了第二道任职令。
这一次,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明代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任职令诞生了。
因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
所谓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部长,很牛,但最牛的官职,是后四个字——督师蓟辽。
我之前曾经说过,明代的地方官,最大的是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为防互相扯皮,由中央下派特派员统一管理,即为巡抚。
鉴于后期经营不善,巡抚只管一个地方,也摆不平,就派高级特派员管理巡抚,即为总督。
到了天启、崇祯,局势太乱,连总督都搞不定了,就派特级特派员,比总督还大,即为督师。
换句话说,督师是明代除皇帝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而要当巡抚、总督、督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要当巡抚,至少混到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级)或是六部侍郎(副部级),才有资格。
而担任总督的,一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部级),或是六部尚书(部长)。
明代最高级别的干部,就是部级,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
比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督师。
袁崇焕例外。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袁百姓,几月后,他就成了袁尚书,还破格当上了督师,而袁督师的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换句话说,袁督师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任职令同时告知,立刻启程,赶到京城,皇帝急着见你。
崇祯确实急着见袁崇焕,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自从被袁崇焕打跑后,皇太极始终很消停,他没有继续用兵,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举动。
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从某种角度讲,努尔哈赤相当之野蛮,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生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
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
总而言之,他很温和。
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
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
呸完了,接着说。
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
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代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的前一天。
七月十四,鬼门将开,阴风四起。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儿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救火员崇祯登场。
他浇的第一盆水,叫做袁崇焕。
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起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十九日。
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烂。
几天后,在老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了起复任职通知,大吃一惊。
吃惊的不是起复,而是职务。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起复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
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兵部右侍郎,是兵部副部长,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二品正部级,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布衣袁崇焕就变成了正部级副部长。
袁部长明显没缓过劲儿来,在家待了几个月,啥事都没干,却又等来了第二道任职令。
这一次,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明代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任职令诞生了。
因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
所谓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部长,很牛,但最牛的官职,是后四个字——督师蓟辽。
我之前曾经说过,明代的地方官,最大的是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为防互相扯皮,由中央下派特派员统一管理,即为巡抚。
鉴于后期经营不善,巡抚只管一个地方,也摆不平,就派高级特派员管理巡抚,即为总督。
到了天启、崇祯,局势太乱,连总督都搞不定了,就派特级特派员,比总督还大,即为督师。
换句话说,督师是明代除皇帝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而要当巡抚、总督、督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要当巡抚,至少混到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级)或是六部侍郎(副部级),才有资格。
而担任总督的,一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部级),或是六部尚书(部长)。
明代最高级别的干部,就是部级,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
比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督师。
袁崇焕例外。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袁百姓,几月后,他就成了袁尚书,还破格当上了督师,而袁督师的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换句话说,袁督师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任职令同时告知,立刻启程,赶到京城,皇帝急着见你。
崇祯确实急着见袁崇焕,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自从被袁崇焕打跑后,皇太极始终很消停,他没有继续用兵,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举动。
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从某种角度讲,努尔哈赤相当之野蛮,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生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
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
总而言之,他很温和。
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
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
呸完了,接着说。
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
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代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的前一天。
七月十四,鬼门将开,阴风四起。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儿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