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顺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三十一章 六百里加急 倭铜
一年之计在于春,特别是对于农作物一年只熟一季的关外来说更是如此,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对辽镇发动的这次攻击,规模并不大,仅仅是多铎率领着正白旗和镶蓝旗的两个牛录杀了过来。
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率领的辽镇边兵丢掉了关外一半的地盘,最后的双方的防线确定在沙河驿一带,辽镇兵龟缩在广宁前屯卫的后面,准备稍有风吹草动就撤回关内。
双方的死伤也是极少,吴三桂手下的兵马出现的损伤大都是在撤退中不小心摔伤的,凡是来不及跑,都是干脆利索的投降。
这次满清兵马也没有造什么杀戮,因为损失的大批人口也需要这些辽镇的劳力来补充,一次伤亡人数足够少,却占领了几百里地盘的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摄政王多尔衮上任之初,就率领八旗取得了如此的大胜,实在是可喜可贺,各旗的亲贵们都是在这次的战斗中分到了人口田地,对这摄政王的恶感,未免降低了许多,真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农忙生产不能耽误,战斗到这里,八旗的亲贵们知道如果把战斗进行下去,肯定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可如果耽误了农业生产,那整个满清就都要饿肚子了,只得是按照战前的布置,在沙河驿设置防线,收兵回盛京腹地。
崇祯十六年的四月末,宁远丧失,退守广宁前屯卫的消息传到了京师,面对这个结果,崇祯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甚至都没有哀叹愤怒的心情了,短暂商议之后,崇祯皇帝下旨。轻描淡写的说道:齐国公提督永平府军务,蓟辽本为一体,关外困局,齐国公当出力解救之。
满清入关京师都习惯了,现在还不入关,又是你李孟的防区边缘,那就自己去解决吧,去和满清那么面对面地厮打。这是两害相争,不管哪一方受损,朝廷都不会感觉到为难,吴三桂的这个奏折报到朝廷的时候,皇帝和诸位大臣有没有窃喜还真是不好说。
国家大难,这大败失地是其中一条,往日间满清在辽镇、流民在中原,每有侵夺。都是天下间哀声一片,可这次各处的反应却不那么激烈,大家心中好像突然有了些底气,既然齐国公上次大胜全歼,再有什么问题。想必山东兵马一到,万事大吉。
这其中最失望的就是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了,山东的第二封信送过来之后,辽镇这边呆着意思已经不大了。
尽管辽镇官兵上下都是在这里有田产家业。可要是那山东兵马一插手过来,辽西走廊这块狭长的地带,那还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人口兵马,而且满清在崇祯十六年春地这一波攻势,将辽镇兵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的压缩,关外的意思已经不大了。
吴三桂手中有一支在大明堪称是强军的部队,而目前大明关内缺少能战的兵马,借这个机会。如果能带着自己的兵马进关的话,朝廷也会划给一片不错地地盘,就算不给,辽兵驻扎之地,地方上还敢说什么不是?
可在关外失地,还能解释成互有胜负,但要是彻底放弃关外,把辽兵撤到关内来。这失地的责任。就算是崇祯皇帝都承担不了,天下间的局势这么的微妙。这样的举动岂不是让朝廷地声誉更加败坏,让那李孟更有人望。
无奈之极的吴三桂只得是闷头呆在了广宁前屯卫,他只是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山东齐国公的那种局面,要是没有朝廷的命令,吴三桂贸然领兵入关地话,山海关总兵高第肯定会关闭关门,严阵以待。
自己手下这些人怕也会反水哗变,没有了朝廷给他的大义名份,号令下面的部下可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说白了吴三桂并没有打过多少次胜仗,并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权威,而李孟那边则是大胜连连。
朝廷给李孟的封号是不得不给,而给吴三桂的总兵衔头,无非是正常的任命罢了,这意义当然是有很大的不同。
这时候,吴三桂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遗弃在关外了,广宁前屯卫到山海关之间地地盘实在是太局促了,满清鞑子要是再发动一次攻势,恐怕自己撤退都未必能组织起顺利的撤退。而且地盘一少,又多了许多需要自己花钱供养的军队,连钱财军需上也是窘迫起来。此时的吴三桂反倒是盼着李孟能尽快的来动永平府。
反正眼下的局面都已经是如此了,不如等那李孟过来,让自己这边能松一口气,听说山东不光是兵丁能打,更是富可敌国。
可不想对方插手的时候,山东要派兵过来插手,等盼着山东过来了,那齐国公李孟的兵马却还在徐徐地准备。
河间府这边和南直隶那边不同,南直隶那边根深蒂固地大族和士绅不少,地方和官府,甚至是地方和绿林都是彼此勾结,各种关系复杂的很,迁移发动全身,只能用双方合作开发地方法来做。
而北直隶这边不同,大地主和大庄园主,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的产业,现在这些人听闻齐国公李孟的兵马过来,谁还敢在河间府继续的停留,别人或许能和山东李孟妥协投靠,但是这些皇亲国戚的利益那都是和大明朝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的,和齐国公李孟那真是势不两立的死敌。
山东兵马过来,这些人当然是要走,金银财宝或者是能带到京师里面,可那些田产庄园自然是留下了。
更不用说阿巴泰率领的鞑子兵马在河间府造成的破坏,大批的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这河间府对于山东兵马来说,可以说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和“无主”的田地。
兵灾一过,很多平民百姓,中小地主返回家乡,却突然发现他们耕种了多年的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荒地”和“无主田地”。
既然是荒地,那山东地屯田田庄自然就要过来规划,按照府州县地域区分来分出大大小小的屯田田庄,对那些贫民百姓来说,想要活下去,就要成为山东屯田田庄的屯田户,失去人身自由,成为半农奴。
这是个残酷的政策。原本的自由民被剥夺了自由,成为半佃户半农奴,这时候河间府不过是三千左右的兵马,由王韬率领,而在山东的后续部队还在改编整训,万一出了乱子,那可就是大麻烦。
王韬率领的兵马严阵以待,济南府地老营马军也是做好准备。只要是有屯田户作乱,那立刻是出兵镇压。
山东的屯田田庄政策,从来都不是什么慈善的政策,这个政策是为了在大明的统治系统内另外搭建一个格局,更有效率的把胶州营统治区域的人口和土地利用起来。一切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胶州营作战的时候军粮不缺,动员地时候,兵源不缺,至于救活了大批的流民难民。这不过是副产品。
所以这个屯田田庄在山东是德政,在南北直隶就未必是德政,大部分小土地持有者的田地被掠夺,原本的平民百姓,甚至是稍有资产的中小地主,都被变成了没有人身自由地半农奴。
得利者只有山东的军官集团和豪商们,但出乎山东意料的是,这样的政策居然没有引起太大地反弹。
仔细详查之后才知道。南北直隶尽管年景很好,又算是太平,可土地兼并极为的严重,绝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是在做佃农,或者是把土地质押给地主代为管理,对于这些人来说,给地主做牛做马,未必有温饱。和给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做牛做马。有可能有温饱,相比起来好像是没什么分别。
好像是给屯田田庄做屯田户更加的合算一些。至于那些有身份有田产的中小地主,也就所谓的士绅们,他们的人数太少了,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可屯田田庄地设立,却并不是什么能迅速起来的事情,在这之前,胶州营并不会再往北进。
相对于河间府和南直隶江北地来说,永平府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尽管永平府是毗邻山海关,紧邻辽镇的前线,可这六年来,鞑虏都是在长城的其他关口突入,反倒是闪过了永平府这块地方。
而且永平府这边在明成祖时候起,就是大明第一等重要的军镇蓟镇所在,尽管松山大战抽调了兵马过去,可还是有些根基在,蓟辽总督王永吉,尽管也是文臣出身,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能力,可好歹不会多管自己不懂的事情,山海关总兵高第好歹能按照自己地步骤来经营蓟镇。
结果永平府被大明这些人经营地还算是颇为稳固,尽管那兵马也是不值一提的部队,但这屯田田庄要是开进去,却不那么容易。
胶州营地将军幕府和各军衙门,都有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屯田田庄,那去外地作战的话后勤就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外出作战,士兵的训练、装备和军官的指挥固然很重要,但后勤和补给也是十分重要。
在南直隶的时候,参将陈六率领的淮杨军因为粮秣补给只能是通过淮水的水运系统运送,而且还是经由那些大的豪商们提供给养,所以这个战斗也一直是打的缩手缩脚,不敢有什么太大的动作。
进入永平府作战,和淮杨军在凤阳,李孟、在河间又有不同,后面两个在凤阳的有漕运和淮水可以进行便捷的水路运输,在河间府那边距离山东很近,而且也有漕运的方便,而在永平府,则是没有什么能够依仗的水路运输。
若再无兵站仓库一般的屯田田庄,进入永平府的部队,就是彻彻底底的孤军,胶州营没什么侥幸的想法,在镇东将军幕府的设想下,进入永平府的山东部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同时面对四个敌人“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的蓟辽兵马,永平府本地和顺天府潜入地地主武装。还有随时可能突入关内的鞑虏兵马,再就是北边窜进来的蒙古匪盗。”
为了保证安全,胶州营的部队必须在河间府的屯田田庄完备之后才能进入永平府,而按照目前的估计,这个时间无论如何也要到崇祯十六年的下半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勤这块对胶州营的意义,超过了整个亚洲大陆上地任何一支军队,尽管不能和欧洲相比。可胶州营中火器输出的杀伤却占了很大的比重,火器需要保养,火药需要储存,运送火器装备,都需要大批的民夫丁壮,甚至在出现了较大伤亡之后,胶州营系统的军队还要在屯田田庄中的护庄队之中抽调庄丁补充。
胶州营实际上一直是在内线作战,他们不敢距离自己的根据地或者是有屯田田庄的地方太远。距离太远,主将地心中就没有太多的底气。
不过这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山东兵马的扩张并不急功冒进,一步步的向外扩张,每取得一块地盘。就扎扎实实的用屯田田庄把占据人口多数地农民,还有赋税的主要提供来源掌握在手中。
彻底的消化掉这块地盘后,再继续的向外扩张,这速度在很多人眼中未免太慢。可却不会有什么反复。
最起码地方上地士绅大族不会在身后扯后退,实际上,李孟和李自成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用武力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把属于大明的人口和地盘,从大明的控制下抢过去,变成自己的。
但流贼李闯打下的地盘,固然是大部分地流民景从。可也有地主豪商结寨自保,互相联合,用庄丁和乡兵的队伍去和流民军队对抗,在河南和湖广的不少地方,顺军和这些武装民团的势力彼此犬牙交错,李自成的军队一直不能用抽调出所有的部队去攻击敌人,因为在后方平靖防备就占用了许多力量。
要知道所谓“皇权不下县”,县城之外。地方上的事情大都是这些大族豪门管辖。这些地方士绅堪称是基层的统治者,利益稍有触动。那就会给你步步设卡为难,李自成这般撕破脸为敌地,那就是大家亡命地死斗。
而在山东,屯田田庄实际上等于剥夺很多大族豪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南直隶江北地,也是剥夺了很多大地主对土地地部分所有权,但在山东,想要有什么反复,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步李孟和李自成做的都是差不多,用绝对优势的武力彻底压服和摧毁地方上的势力,可接下来,李自成不过是把土地分配给贫民百姓,而李孟却组成了屯田田庄,有了土地的贫民百姓依旧是一团散沙,地主武装杀回来的时候,毫无抵抗之力,而屯田田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更大的地主。
这个“大地主”可以动员起来足够的人力,可以在半军事的管制下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可以有一支半军事化的民团队伍。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那些心怀不轨,想要有所反复的原地主豪绅们,根本没有任何的优势,更不要说屯田田庄甚至把很多中小地主也是圈在了这些田庄之中。
崇祯十六年的五月初三,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骑着快马进入了死气沉沉的京师,自从封赏了齐国公,确定了李孟的镇守范围之后,关外的鞑虏等于是交给李孟来对付了,而河南交给李孟,等于是流贼也由李孟接手。
不知道为什么,京师上下,包括崇祯皇帝在内,都有很轻松的感觉,原本压在心头的鞑虏流贼之患的... -->>
第四百三十一章 六百里加急 倭铜
一年之计在于春,特别是对于农作物一年只熟一季的关外来说更是如此,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对辽镇发动的这次攻击,规模并不大,仅仅是多铎率领着正白旗和镶蓝旗的两个牛录杀了过来。
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率领的辽镇边兵丢掉了关外一半的地盘,最后的双方的防线确定在沙河驿一带,辽镇兵龟缩在广宁前屯卫的后面,准备稍有风吹草动就撤回关内。
双方的死伤也是极少,吴三桂手下的兵马出现的损伤大都是在撤退中不小心摔伤的,凡是来不及跑,都是干脆利索的投降。
这次满清兵马也没有造什么杀戮,因为损失的大批人口也需要这些辽镇的劳力来补充,一次伤亡人数足够少,却占领了几百里地盘的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摄政王多尔衮上任之初,就率领八旗取得了如此的大胜,实在是可喜可贺,各旗的亲贵们都是在这次的战斗中分到了人口田地,对这摄政王的恶感,未免降低了许多,真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农忙生产不能耽误,战斗到这里,八旗的亲贵们知道如果把战斗进行下去,肯定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可如果耽误了农业生产,那整个满清就都要饿肚子了,只得是按照战前的布置,在沙河驿设置防线,收兵回盛京腹地。
崇祯十六年的四月末,宁远丧失,退守广宁前屯卫的消息传到了京师,面对这个结果,崇祯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甚至都没有哀叹愤怒的心情了,短暂商议之后,崇祯皇帝下旨。轻描淡写的说道:齐国公提督永平府军务,蓟辽本为一体,关外困局,齐国公当出力解救之。
满清入关京师都习惯了,现在还不入关,又是你李孟的防区边缘,那就自己去解决吧,去和满清那么面对面地厮打。这是两害相争,不管哪一方受损,朝廷都不会感觉到为难,吴三桂的这个奏折报到朝廷的时候,皇帝和诸位大臣有没有窃喜还真是不好说。
国家大难,这大败失地是其中一条,往日间满清在辽镇、流民在中原,每有侵夺。都是天下间哀声一片,可这次各处的反应却不那么激烈,大家心中好像突然有了些底气,既然齐国公上次大胜全歼,再有什么问题。想必山东兵马一到,万事大吉。
这其中最失望的就是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了,山东的第二封信送过来之后,辽镇这边呆着意思已经不大了。
尽管辽镇官兵上下都是在这里有田产家业。可要是那山东兵马一插手过来,辽西走廊这块狭长的地带,那还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人口兵马,而且满清在崇祯十六年春地这一波攻势,将辽镇兵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的压缩,关外的意思已经不大了。
吴三桂手中有一支在大明堪称是强军的部队,而目前大明关内缺少能战的兵马,借这个机会。如果能带着自己的兵马进关的话,朝廷也会划给一片不错地地盘,就算不给,辽兵驻扎之地,地方上还敢说什么不是?
可在关外失地,还能解释成互有胜负,但要是彻底放弃关外,把辽兵撤到关内来。这失地的责任。就算是崇祯皇帝都承担不了,天下间的局势这么的微妙。这样的举动岂不是让朝廷地声誉更加败坏,让那李孟更有人望。
无奈之极的吴三桂只得是闷头呆在了广宁前屯卫,他只是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山东齐国公的那种局面,要是没有朝廷的命令,吴三桂贸然领兵入关地话,山海关总兵高第肯定会关闭关门,严阵以待。
自己手下这些人怕也会反水哗变,没有了朝廷给他的大义名份,号令下面的部下可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说白了吴三桂并没有打过多少次胜仗,并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权威,而李孟那边则是大胜连连。
朝廷给李孟的封号是不得不给,而给吴三桂的总兵衔头,无非是正常的任命罢了,这意义当然是有很大的不同。
这时候,吴三桂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遗弃在关外了,广宁前屯卫到山海关之间地地盘实在是太局促了,满清鞑子要是再发动一次攻势,恐怕自己撤退都未必能组织起顺利的撤退。而且地盘一少,又多了许多需要自己花钱供养的军队,连钱财军需上也是窘迫起来。此时的吴三桂反倒是盼着李孟能尽快的来动永平府。
反正眼下的局面都已经是如此了,不如等那李孟过来,让自己这边能松一口气,听说山东不光是兵丁能打,更是富可敌国。
可不想对方插手的时候,山东要派兵过来插手,等盼着山东过来了,那齐国公李孟的兵马却还在徐徐地准备。
河间府这边和南直隶那边不同,南直隶那边根深蒂固地大族和士绅不少,地方和官府,甚至是地方和绿林都是彼此勾结,各种关系复杂的很,迁移发动全身,只能用双方合作开发地方法来做。
而北直隶这边不同,大地主和大庄园主,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的产业,现在这些人听闻齐国公李孟的兵马过来,谁还敢在河间府继续的停留,别人或许能和山东李孟妥协投靠,但是这些皇亲国戚的利益那都是和大明朝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的,和齐国公李孟那真是势不两立的死敌。
山东兵马过来,这些人当然是要走,金银财宝或者是能带到京师里面,可那些田产庄园自然是留下了。
更不用说阿巴泰率领的鞑子兵马在河间府造成的破坏,大批的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这河间府对于山东兵马来说,可以说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和“无主”的田地。
兵灾一过,很多平民百姓,中小地主返回家乡,却突然发现他们耕种了多年的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荒地”和“无主田地”。
既然是荒地,那山东地屯田田庄自然就要过来规划,按照府州县地域区分来分出大大小小的屯田田庄,对那些贫民百姓来说,想要活下去,就要成为山东屯田田庄的屯田户,失去人身自由,成为半农奴。
这是个残酷的政策。原本的自由民被剥夺了自由,成为半佃户半农奴,这时候河间府不过是三千左右的兵马,由王韬率领,而在山东的后续部队还在改编整训,万一出了乱子,那可就是大麻烦。
王韬率领的兵马严阵以待,济南府地老营马军也是做好准备。只要是有屯田户作乱,那立刻是出兵镇压。
山东的屯田田庄政策,从来都不是什么慈善的政策,这个政策是为了在大明的统治系统内另外搭建一个格局,更有效率的把胶州营统治区域的人口和土地利用起来。一切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胶州营作战的时候军粮不缺,动员地时候,兵源不缺,至于救活了大批的流民难民。这不过是副产品。
所以这个屯田田庄在山东是德政,在南北直隶就未必是德政,大部分小土地持有者的田地被掠夺,原本的平民百姓,甚至是稍有资产的中小地主,都被变成了没有人身自由地半农奴。
得利者只有山东的军官集团和豪商们,但出乎山东意料的是,这样的政策居然没有引起太大地反弹。
仔细详查之后才知道。南北直隶尽管年景很好,又算是太平,可土地兼并极为的严重,绝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是在做佃农,或者是把土地质押给地主代为管理,对于这些人来说,给地主做牛做马,未必有温饱。和给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做牛做马。有可能有温饱,相比起来好像是没什么分别。
好像是给屯田田庄做屯田户更加的合算一些。至于那些有身份有田产的中小地主,也就所谓的士绅们,他们的人数太少了,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可屯田田庄地设立,却并不是什么能迅速起来的事情,在这之前,胶州营并不会再往北进。
相对于河间府和南直隶江北地来说,永平府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尽管永平府是毗邻山海关,紧邻辽镇的前线,可这六年来,鞑虏都是在长城的其他关口突入,反倒是闪过了永平府这块地方。
而且永平府这边在明成祖时候起,就是大明第一等重要的军镇蓟镇所在,尽管松山大战抽调了兵马过去,可还是有些根基在,蓟辽总督王永吉,尽管也是文臣出身,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能力,可好歹不会多管自己不懂的事情,山海关总兵高第好歹能按照自己地步骤来经营蓟镇。
结果永平府被大明这些人经营地还算是颇为稳固,尽管那兵马也是不值一提的部队,但这屯田田庄要是开进去,却不那么容易。
胶州营地将军幕府和各军衙门,都有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屯田田庄,那去外地作战的话后勤就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外出作战,士兵的训练、装备和军官的指挥固然很重要,但后勤和补给也是十分重要。
在南直隶的时候,参将陈六率领的淮杨军因为粮秣补给只能是通过淮水的水运系统运送,而且还是经由那些大的豪商们提供给养,所以这个战斗也一直是打的缩手缩脚,不敢有什么太大的动作。
进入永平府作战,和淮杨军在凤阳,李孟、在河间又有不同,后面两个在凤阳的有漕运和淮水可以进行便捷的水路运输,在河间府那边距离山东很近,而且也有漕运的方便,而在永平府,则是没有什么能够依仗的水路运输。
若再无兵站仓库一般的屯田田庄,进入永平府的部队,就是彻彻底底的孤军,胶州营没什么侥幸的想法,在镇东将军幕府的设想下,进入永平府的山东部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同时面对四个敌人“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的蓟辽兵马,永平府本地和顺天府潜入地地主武装。还有随时可能突入关内的鞑虏兵马,再就是北边窜进来的蒙古匪盗。”
为了保证安全,胶州营的部队必须在河间府的屯田田庄完备之后才能进入永平府,而按照目前的估计,这个时间无论如何也要到崇祯十六年的下半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勤这块对胶州营的意义,超过了整个亚洲大陆上地任何一支军队,尽管不能和欧洲相比。可胶州营中火器输出的杀伤却占了很大的比重,火器需要保养,火药需要储存,运送火器装备,都需要大批的民夫丁壮,甚至在出现了较大伤亡之后,胶州营系统的军队还要在屯田田庄中的护庄队之中抽调庄丁补充。
胶州营实际上一直是在内线作战,他们不敢距离自己的根据地或者是有屯田田庄的地方太远。距离太远,主将地心中就没有太多的底气。
不过这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山东兵马的扩张并不急功冒进,一步步的向外扩张,每取得一块地盘。就扎扎实实的用屯田田庄把占据人口多数地农民,还有赋税的主要提供来源掌握在手中。
彻底的消化掉这块地盘后,再继续的向外扩张,这速度在很多人眼中未免太慢。可却不会有什么反复。
最起码地方上地士绅大族不会在身后扯后退,实际上,李孟和李自成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用武力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把属于大明的人口和地盘,从大明的控制下抢过去,变成自己的。
但流贼李闯打下的地盘,固然是大部分地流民景从。可也有地主豪商结寨自保,互相联合,用庄丁和乡兵的队伍去和流民军队对抗,在河南和湖广的不少地方,顺军和这些武装民团的势力彼此犬牙交错,李自成的军队一直不能用抽调出所有的部队去攻击敌人,因为在后方平靖防备就占用了许多力量。
要知道所谓“皇权不下县”,县城之外。地方上的事情大都是这些大族豪门管辖。这些地方士绅堪称是基层的统治者,利益稍有触动。那就会给你步步设卡为难,李自成这般撕破脸为敌地,那就是大家亡命地死斗。
而在山东,屯田田庄实际上等于剥夺很多大族豪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南直隶江北地,也是剥夺了很多大地主对土地地部分所有权,但在山东,想要有什么反复,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步李孟和李自成做的都是差不多,用绝对优势的武力彻底压服和摧毁地方上的势力,可接下来,李自成不过是把土地分配给贫民百姓,而李孟却组成了屯田田庄,有了土地的贫民百姓依旧是一团散沙,地主武装杀回来的时候,毫无抵抗之力,而屯田田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更大的地主。
这个“大地主”可以动员起来足够的人力,可以在半军事的管制下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可以有一支半军事化的民团队伍。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那些心怀不轨,想要有所反复的原地主豪绅们,根本没有任何的优势,更不要说屯田田庄甚至把很多中小地主也是圈在了这些田庄之中。
崇祯十六年的五月初三,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骑着快马进入了死气沉沉的京师,自从封赏了齐国公,确定了李孟的镇守范围之后,关外的鞑虏等于是交给李孟来对付了,而河南交给李孟,等于是流贼也由李孟接手。
不知道为什么,京师上下,包括崇祯皇帝在内,都有很轻松的感觉,原本压在心头的鞑虏流贼之患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