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新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越这些天全心全意扑在白水潭的校务上,每天又要亲自讲学,又要到处请教师,凡是汴京城里在自然科学上面有所成就的人,他都亲自请到了;还要管理学生,累了个人仰马翻。幸好桑充国和沈括帮他良多,只是传闻中沈括似乎被王安石相中,甚至可能要做到三司使了,也不知道他还能帮自己多久。
朝中局势他洞若观火,虽然一直不平静,但王安石却始终能逆流而上,坚持一步步的推行他的改革。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太好的机会介入,正好趁这段时间做好白水潭学院的事情,慢慢等待时机。
不料皇帝在此时突然召见他。算起来和这个年轻的皇帝,也有好多天没有见面了,石越可以感觉到皇帝越发憔悴。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议青苗法,你说朝中大臣都是盲人摸象,究竟是揣测之辞,还是实有其事?”赵顼对石越说话,总是显得很平和,可能这也是一种缘份。
“皇上,其实臣所言,即非揣测之辞,亦非实有其事。”石越实事求是的说道,他知道说大话是说不得的,皇帝就算你骗得了,将来王安石面前,一样过不了关。
赵顼有几分不解,皱着眉头问道:“这话怎么说?”
“臣说并非揣测之辞,是因为那个结论是臣依据各种情况推论出来的,并非妄言空谈;臣说并非实有其事,是因为臣终究并不是地方官吏,而且于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终有限,所以也难说是实事。”
“朕也始终以为卿言有理。然王安石忠贞能干,必不欺朕,且青苗法于国颇有利,岁入能增四、五百万贯,有人轻易要废青苗法,也是出于偏见,朕终不能因为一些没来由的理由而废除青苗法。”
“皇上说的是,王丞相的确是个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对这一点倒没有异议,实际上皇帝说的全部在理。
“然而如卿所说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么究竟有多少个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扰,又有多少奸滑之吏从中生事侵扰百姓?朕为天子,亦不能不问。唐太宗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民意民心,实在不可轻视的。”赵顼对民意,是一向很重视的。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国本,得罪百姓,就是动摇国本。”石越对此绝对赞成。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语,似乎又在问石越。
“古者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要皇上广开言路,何忧不能明察秋毫之微,万里之远?”
“卿言极是。”
“其实在臣之拙见,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于方法不当,若加改良,未必不能成其为良法。”石越适时抛出自己的主张。
“噢,卿有何善策?”赵顼眼睛都亮了一亮。
“臣以为青苗法之失,主要是在于强行逼迫百姓认购,而有些官吏为了多征青苗钱,做为自己的政绩,便不惜扰民,中产之家可能不需要青苗钱,他们也强迫百姓借,让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负担,甚至让城市里的百姓认购青苗钱;而反对的官吏,见识不广,不知青苗法实行得当对百姓的好处,却又故意什么也不做,导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用意,由此全毁掉了……”
“其次一等的弊病,则在于百姓愚昧无知,有些人迫于贫穷,家里无米,便借了青苗钱,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用来度眼前之急,结果到了还钱之时,别说利息,便是本钱也还不出来。官吏急着要收回本钱向朝廷交差,便用强迫手法逼迫百姓还钱,结果搞得贫穷之人家破人亡……”
“再次一等的弊病,则是奸吏借故鱼肉乡民。明明朝廷定二分利,他们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从中贪污谋利。又有一等弊病,则是官吏生怕在限期内收不回青苗钱,不等农民到收获的季节,便催令农民还钱,此时农民如何有钱还?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还,只好典当家产,青苗法由便民反而变成害民……”
“以上便是青苗法实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病,执政所讳言也。而反对者则因这些弊病,全盘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论政,对症下药,青苗法亦可以转而为良法。”
赵顼听到石越侃侃而谈,一条条罗列青苗法的弊病,听到惨然变容,叹道:“若青苗法真是如此,实扰民之法矣。平心而论,种种奸诈之事,实不能免。卿又有何良策可以除此弊政?”
石越和李丁文在家里早就把有关青苗法种种商议停当,当下石越便以商议好的方法答对:“臣以为,青苗法的种种弊病,全与官府有关,若是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则弊病自除。”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赵顼听到这匪夷所思的建议,几乎以为石越疯掉了。
“正是。”石越却丝毫没有疯掉的意思,继续说道:“如今青苗法以国家常平仓为本钱,若某地一旦有大灾,常平仓却空无粮储,则国家危矣。许多元老大臣反对青苗法,正是由此。臣所献之策,常平仓竟可以不动,朝廷不用花一文钱,而百姓可以坐收青苗法之利,而无受青苗之害;朝廷收入虽然可能较原来的方法要少,但也可以岁入上百万贯。”
年轻的皇帝听到石越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来,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石越会有什么办法,难道他会变钱?
只听石越说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只需由朝廷颁布诏书,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钱庄,农民可以向钱庄用某产为抵押借青苗钱,立字为据,利息限为二分,钱庄一分,朝廷一分。如此朝廷可以不动常平仓,免征收执行之劳,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润可得,亦乐于去做,百姓则不受强征之苦。此三面皆有利之事……”
“地方官府没有政绩的压力,由坐庄放债的债主变成了监督者,可以在钱庄和百姓发生纠纷时从中裁断,百姓也不至于上告无门。况且纵有奸邪之事,百姓亦当归咎于商人,不会归咎于朝廷。可谓恩归于朝廷,利亦朝廷得享,而怨则归于商人……”
“又可以依新法循例,以数十提举分行天下,监督诸钱庄不得提高利息,专门处置钱庄与百姓之间的纠纷。为防诸提举从中侵害百姓,可仿汉武帝时刺史七条问事之例,由朝廷制定《提举青苗法》,提举司只可以依法问事,若所问超出职权所管,或者借机侵削乡里,地方官竟可就地锁拿,报朝廷以闻……”
“如此,则青苗法之害可无,而青苗法之利可存。此谓之借鸡生蛋之计。”
年轻的皇帝听石越说完,不禁击掌叫绝。
石越笑道:“其实此法非臣所创,朝廷早已用过。”
“有这等事,朕如何不知?”赵顼被石越说得糊涂了。
“皇上忘记了昔日朝廷给边境守军运粮的事了吗?”石越微笑道。
赵顼闻言一怔,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原来北宋时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边防军的粮草问题,就是让天下的商人自己买粮食运到边境,边防军的主管给他们开张收条,把粮草和运费的价格写在*上。商人们再拿着*去盐场,盐场就卖给他们那个钱数的盐。如此商人们有利可图,朝廷不用劳师动众,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而边境粮草自足。这个方法商人是反对的,因为商人要因此花掉许多的精力和时间,不如直接用钱买盐好,所以在商人的影响下,这个法子并没有坚持多久,有时施行有时废除。
石越本是现代人,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李丁文谈论时更是受此事启发,便由此想出来一个方法,解决青苗法的问题。为了防止商人们有别的想法,他更建言,可以强令天下钱庄,若... -->>
石越这些天全心全意扑在白水潭的校务上,每天又要亲自讲学,又要到处请教师,凡是汴京城里在自然科学上面有所成就的人,他都亲自请到了;还要管理学生,累了个人仰马翻。幸好桑充国和沈括帮他良多,只是传闻中沈括似乎被王安石相中,甚至可能要做到三司使了,也不知道他还能帮自己多久。
朝中局势他洞若观火,虽然一直不平静,但王安石却始终能逆流而上,坚持一步步的推行他的改革。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太好的机会介入,正好趁这段时间做好白水潭学院的事情,慢慢等待时机。
不料皇帝在此时突然召见他。算起来和这个年轻的皇帝,也有好多天没有见面了,石越可以感觉到皇帝越发憔悴。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议青苗法,你说朝中大臣都是盲人摸象,究竟是揣测之辞,还是实有其事?”赵顼对石越说话,总是显得很平和,可能这也是一种缘份。
“皇上,其实臣所言,即非揣测之辞,亦非实有其事。”石越实事求是的说道,他知道说大话是说不得的,皇帝就算你骗得了,将来王安石面前,一样过不了关。
赵顼有几分不解,皱着眉头问道:“这话怎么说?”
“臣说并非揣测之辞,是因为那个结论是臣依据各种情况推论出来的,并非妄言空谈;臣说并非实有其事,是因为臣终究并不是地方官吏,而且于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终有限,所以也难说是实事。”
“朕也始终以为卿言有理。然王安石忠贞能干,必不欺朕,且青苗法于国颇有利,岁入能增四、五百万贯,有人轻易要废青苗法,也是出于偏见,朕终不能因为一些没来由的理由而废除青苗法。”
“皇上说的是,王丞相的确是个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对这一点倒没有异议,实际上皇帝说的全部在理。
“然而如卿所说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么究竟有多少个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扰,又有多少奸滑之吏从中生事侵扰百姓?朕为天子,亦不能不问。唐太宗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民意民心,实在不可轻视的。”赵顼对民意,是一向很重视的。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国本,得罪百姓,就是动摇国本。”石越对此绝对赞成。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语,似乎又在问石越。
“古者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要皇上广开言路,何忧不能明察秋毫之微,万里之远?”
“卿言极是。”
“其实在臣之拙见,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于方法不当,若加改良,未必不能成其为良法。”石越适时抛出自己的主张。
“噢,卿有何善策?”赵顼眼睛都亮了一亮。
“臣以为青苗法之失,主要是在于强行逼迫百姓认购,而有些官吏为了多征青苗钱,做为自己的政绩,便不惜扰民,中产之家可能不需要青苗钱,他们也强迫百姓借,让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负担,甚至让城市里的百姓认购青苗钱;而反对的官吏,见识不广,不知青苗法实行得当对百姓的好处,却又故意什么也不做,导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用意,由此全毁掉了……”
“其次一等的弊病,则在于百姓愚昧无知,有些人迫于贫穷,家里无米,便借了青苗钱,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用来度眼前之急,结果到了还钱之时,别说利息,便是本钱也还不出来。官吏急着要收回本钱向朝廷交差,便用强迫手法逼迫百姓还钱,结果搞得贫穷之人家破人亡……”
“再次一等的弊病,则是奸吏借故鱼肉乡民。明明朝廷定二分利,他们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从中贪污谋利。又有一等弊病,则是官吏生怕在限期内收不回青苗钱,不等农民到收获的季节,便催令农民还钱,此时农民如何有钱还?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还,只好典当家产,青苗法由便民反而变成害民……”
“以上便是青苗法实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病,执政所讳言也。而反对者则因这些弊病,全盘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论政,对症下药,青苗法亦可以转而为良法。”
赵顼听到石越侃侃而谈,一条条罗列青苗法的弊病,听到惨然变容,叹道:“若青苗法真是如此,实扰民之法矣。平心而论,种种奸诈之事,实不能免。卿又有何良策可以除此弊政?”
石越和李丁文在家里早就把有关青苗法种种商议停当,当下石越便以商议好的方法答对:“臣以为,青苗法的种种弊病,全与官府有关,若是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则弊病自除。”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赵顼听到这匪夷所思的建议,几乎以为石越疯掉了。
“正是。”石越却丝毫没有疯掉的意思,继续说道:“如今青苗法以国家常平仓为本钱,若某地一旦有大灾,常平仓却空无粮储,则国家危矣。许多元老大臣反对青苗法,正是由此。臣所献之策,常平仓竟可以不动,朝廷不用花一文钱,而百姓可以坐收青苗法之利,而无受青苗之害;朝廷收入虽然可能较原来的方法要少,但也可以岁入上百万贯。”
年轻的皇帝听到石越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来,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石越会有什么办法,难道他会变钱?
只听石越说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只需由朝廷颁布诏书,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钱庄,农民可以向钱庄用某产为抵押借青苗钱,立字为据,利息限为二分,钱庄一分,朝廷一分。如此朝廷可以不动常平仓,免征收执行之劳,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润可得,亦乐于去做,百姓则不受强征之苦。此三面皆有利之事……”
“地方官府没有政绩的压力,由坐庄放债的债主变成了监督者,可以在钱庄和百姓发生纠纷时从中裁断,百姓也不至于上告无门。况且纵有奸邪之事,百姓亦当归咎于商人,不会归咎于朝廷。可谓恩归于朝廷,利亦朝廷得享,而怨则归于商人……”
“又可以依新法循例,以数十提举分行天下,监督诸钱庄不得提高利息,专门处置钱庄与百姓之间的纠纷。为防诸提举从中侵害百姓,可仿汉武帝时刺史七条问事之例,由朝廷制定《提举青苗法》,提举司只可以依法问事,若所问超出职权所管,或者借机侵削乡里,地方官竟可就地锁拿,报朝廷以闻……”
“如此,则青苗法之害可无,而青苗法之利可存。此谓之借鸡生蛋之计。”
年轻的皇帝听石越说完,不禁击掌叫绝。
石越笑道:“其实此法非臣所创,朝廷早已用过。”
“有这等事,朕如何不知?”赵顼被石越说得糊涂了。
“皇上忘记了昔日朝廷给边境守军运粮的事了吗?”石越微笑道。
赵顼闻言一怔,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原来北宋时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边防军的粮草问题,就是让天下的商人自己买粮食运到边境,边防军的主管给他们开张收条,把粮草和运费的价格写在*上。商人们再拿着*去盐场,盐场就卖给他们那个钱数的盐。如此商人们有利可图,朝廷不用劳师动众,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而边境粮草自足。这个方法商人是反对的,因为商人要因此花掉许多的精力和时间,不如直接用钱买盐好,所以在商人的影响下,这个法子并没有坚持多久,有时施行有时废除。
石越本是现代人,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李丁文谈论时更是受此事启发,便由此想出来一个方法,解决青苗法的问题。为了防止商人们有别的想法,他更建言,可以强令天下钱庄,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