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 (1/2)
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战国大司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邑丞……”
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其中一人附耳对前者细语了几句。
原来,虽说向缭并不曾听闻“屈原”的大名,但他这边的这两名小吏却是当地人士,甚至于,若往前倒退几年,他们还是受到楚郢管制的楚民,自然知晓屈原的来历,因此立刻轻声禀报于向缭。
『居然是楚国的重臣……』
在听罢那名小吏附耳之言后,向缭颇为意外地打量着屈原。
是的,向缭这些年跟着蒙仲走南闯北,前后曾过当今世上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倒也不至于因为见到了屈原这位前楚国重臣就感到震撼,毕竟,似惠盎、肥义、田文、公孙喜、暴鸢等,谁人名声在这屈原之下?
他意外的,在于屈原那“楚国弃臣”的自称。
据方才那名小吏所言,屈原乃是助楚怀王主持变法改革的重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屈原当时的地位,相当于魏国的李悝、赵国的肥义、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卫鞅,皆是受到君主信赖,且自身才识眼界过人的人才,否则,谈什么主持变法改革?
然而似这等人才,如今却沦落为楚国的弃臣,究竟是此人沽名钓誉,还是说,是楚国庙堂昏暗,君主昏昧而目不能见明珠?
想到这里,向缭心中顿时就有了打算。
记得前段时间,当剧辛写信给蒙仲,说他在燕国一人身兼三职,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当时向缭还不以为意,直到如今他担任叶邑邑丞,他这才切身体会到治理一座城邑究竟有什么困难,同时也理解了剧辛何以会盛情邀请蒙仲、乐毅等人前往燕国助他一臂之力。
实在是忙不过来!
事必躬亲吧,自己忙不过来,可放手他人去办吧,向缭又生怕他人搞砸了——毕竟叶邑可是他“蒙家军”日后最重要的钱粮来源,他岂敢假以人手?
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天却将一位曾在楚国主持过变法改革的大贤送到了他叶邑……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向缭决定设法将这位人才留在叶邑。
当然了,前提是眼前这位屈先生、屈大夫确实有真才实学,倘若只是沽名钓誉之辈,那就爱哪哪去。
想到这里,向缭拱手朝屈原拜道:“屈先生……”
屈原方才瞧见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在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后微微色变,随后连忙对向缭附耳低语,他便猜到向缭大概已经得知了自己的底细。
猜测之余,他心中亦忍不住自嘲起来。
想他屈原立志匡扶国家,曾经不顾百般阻扰主持变法,可最终,他却只收获了一些来自楚人平民间的赞誉。
变法失败,仕途葬送,以令尹子兰为首的楚国旧贵族势力日日诅咒他死在被流放的途中,而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仿佛只是一枚投入池中的小石子,虽一时荡起了几许涟漪,但最终仍归于死寂,仿佛从未出现过改变。
暗自叹了口气后,屈原再次拱手对向缭说道:“向邑丞,可否代为引荐方城令?在下有要事想向方城令求证。”
听闻此言,向缭眼珠微转,平静问道:“先生想见方城令?有多想?”
『有多想?』
屈原愣了愣,旋即拱手说道:“在下前来叶邑,正是为求见方城令而来。”
“这样啊……”
向缭恍然地点点头,旋即脸上露出几许遗憾,摇摇头说道:“那先生来得可不巧,方城令近几日不幸染了风寒,正在舞阳邑歇养……”
屈原微微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却见向缭又说道:“舞阳邑,乃我等近族族人居住之邑,外来人不得擅入,在下虽可以为先生代为通报,但先生也看到了,在下这边实在走不开……”
的确,为了配合蒙仲等人年后开春继续到楚国诱拐楚人的行动,叶邑这边必须在年前重新规划到街道与民居,并且加紧建造房屋,为前后投奔至此的外来楚人提供住处。
但此时嘛,向缭纯粹就是诱屈原自己跳入坑中而已。
只见他瞥了一眼屈原,表情浮夸地又说道:“若有人能帮在下分担一二,帮在下尽快完成了手头的事物,在下就能立刻代先生通报了……哪里有能帮在下分担的贤才呢?”
『……』
看着向缭满脸诡谲的笑容,屈原哪里还会听不懂,一时间哭笑不得。
眼前这个叫做向缭的年轻人,分明就是抓他壮丁嘛。
不过,鉴于对方说话语速很慢,颇显温文尔雅,屈原心中倒是也不气恼,最多就是在心中嘀咕一句:狡猾!
怎么办呢?
方城令蒙仲,还是要见一面的吧?从他口中试探魏国对楚国的态度,最好能直接询问出此人在方城部署重兵的目的。
可协助魏国的官员治理魏城,这……
不得不说,屈原从未遇到过这种事。
而就在屈原面露迟疑之色时,向缭却狡猾地笑道:“先生即不回绝,在下就当先生默许了。”
说着,他朝着屈原拜了一下。
屈原还没反应过来,就受了向缭一拜,表情变得更加难看:受了这一拜,想推辞都推辞不了了。
不过考虑到现如今已经是十一月,屈原亦不想冒着风雪流放至江南,他沉思片刻后,姑且也就默认了。
就这样,向缭成功地将屈原这位楚国的前“左徒”,暂时骗为了自己的佐官,协助他重新规划整座叶邑。
提到重新规划叶邑,屈原亦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道:“向邑丞为何要重新规划叶邑?”
对此向缭亦不隐瞒,如实相告道:“叶邑,我等并不准备单单将其治理成一座普通的城邑,我等希望它成为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听了这话,屈原半响没缓过神来。
也难怪他目瞪口呆,毕竟邯郸、临淄,乃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大城邑,非但有几万户的邑民,而且商贸极为流通,赵人与齐人,足不出邯郸、临淄,便可买到天下其他地方的特产,可谓是非常繁荣。
然而眼前这名年轻人,却夸口要将叶邑治理成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屈原实在不知该评价什么。
可能是注意到了屈原古怪的表情,向缭笑着问道:“先生莫非认为叶邑日后终不能够比肩邯郸、临淄么?”
屈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闻言摇头说道:“在下不做评价。”
见此,向缭亦不在意,笑着说道:“或许先生并不看好,但在我等看来,叶邑却颇有潜力,首先它是连接宛地与魏韩两国的要道,若在此地设市集,便能吸引魏、韩、楚三国的商贾;再者,叶邑一带宽敞广阔,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垦种;更要紧的是,此地有南北两侧的群山可以作为天然庇护,只要扼守两端,便可不惧外敌、贼寇袭掠……”
『……吸引我楚国的商贾?』
其实向缭说了那么多,屈原大多都没有在意,但唯独这句,他却上了心。
据他感觉,似方城、叶邑这批人,对他楚国并没有什么恶感。
而此时,向缭也已经结束了他对叶邑的美好预测,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为了日后,我等今日需更加努力,加紧治理这座城邑。”
屈原没有说话,只是随意地点点头附和着。
在跟着向缭重新规划叶邑城内街道、房屋的时候,屈原发现了一桩很奇怪的事。
那就是向缭规划叶邑城内民户的制度,酷似他楚国的制度,比如五家为伍,十伍为里等等。
倒也不是说这种对户籍的编制,如今依旧时他楚国独有,但不可否认,这种制度正是他楚国发明的,继而被秦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效仿,屈原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年轻邑丞对于他楚国户制的熟悉,仿佛信手拈来。
要知道,似这种一国的户制,跟一国的政令一样,都是不会写成书的,除非有人刻意搜集网罗。
而眼前这位向邑丞,看起来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对方从哪学到他楚国的户制?
想来想去,屈原还是想不明白,遂忍不住问道:“向邑丞,贵家族有先人在我楚国任职么?”
向缭闻言笑着反问道:“不曾!……屈先生因何这么问?”
“在下见向邑丞对我楚国的户制颇为熟悉……”
“哦。”向缭恍然大悟,旋即笑着解释道:“屈先生误会了,此非是楚国的户制,而是鹖冠子的「天曲日术」。”
“鹖冠子?”屈原吃了一惊。
别看当年蒙仲初到赵国时,不知鹖冠子的名气,可事实上,鹖冠子在楚国是相当出名的,就好比宋国的庄周,是楚民人人敬仰的“野贤”。
当年屈原为楚怀王主持变法时,亦听说他楚地有一位在野的大贤,因为好佩戴鹖冠而人称鹖冠子,于是便亲自前往拜见,恳请这位野贤相助。
但遗憾的是,鹖冠子婉言拒绝了屈原,因为鹖冠子当时指出,楚国不具备变法改革的条件——即君王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太低,而地方贵族豪强的实力则太过于庞大。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鹖冠子觉得楚怀王优柔寡断、见利忘义,并非明君之相。
当时的屈原,自然不会因为鹖冠子这几句话就打消变法改革的心思,见对方不肯出山相助,便与其长谈了一番,弥补了一些屈原在新政上的疏漏。
但遗憾的是,那次变法改革,终归还是像鹖冠子所说的那般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国内旧贵族势力的百般阻扰。
变法失败之后,屈原从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在他意志低沉之时,他或听说鹖冠子走远赵国,寻访其心目中的明君去了。
这一别,便是十几年,屈原十分惊讶于竟然从向缭的口中,再次听到了鹖冠子的名字。
>
“邑丞……”
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其中一人附耳对前者细语了几句。
原来,虽说向缭并不曾听闻“屈原”的大名,但他这边的这两名小吏却是当地人士,甚至于,若往前倒退几年,他们还是受到楚郢管制的楚民,自然知晓屈原的来历,因此立刻轻声禀报于向缭。
『居然是楚国的重臣……』
在听罢那名小吏附耳之言后,向缭颇为意外地打量着屈原。
是的,向缭这些年跟着蒙仲走南闯北,前后曾过当今世上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倒也不至于因为见到了屈原这位前楚国重臣就感到震撼,毕竟,似惠盎、肥义、田文、公孙喜、暴鸢等,谁人名声在这屈原之下?
他意外的,在于屈原那“楚国弃臣”的自称。
据方才那名小吏所言,屈原乃是助楚怀王主持变法改革的重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屈原当时的地位,相当于魏国的李悝、赵国的肥义、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卫鞅,皆是受到君主信赖,且自身才识眼界过人的人才,否则,谈什么主持变法改革?
然而似这等人才,如今却沦落为楚国的弃臣,究竟是此人沽名钓誉,还是说,是楚国庙堂昏暗,君主昏昧而目不能见明珠?
想到这里,向缭心中顿时就有了打算。
记得前段时间,当剧辛写信给蒙仲,说他在燕国一人身兼三职,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当时向缭还不以为意,直到如今他担任叶邑邑丞,他这才切身体会到治理一座城邑究竟有什么困难,同时也理解了剧辛何以会盛情邀请蒙仲、乐毅等人前往燕国助他一臂之力。
实在是忙不过来!
事必躬亲吧,自己忙不过来,可放手他人去办吧,向缭又生怕他人搞砸了——毕竟叶邑可是他“蒙家军”日后最重要的钱粮来源,他岂敢假以人手?
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天却将一位曾在楚国主持过变法改革的大贤送到了他叶邑……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向缭决定设法将这位人才留在叶邑。
当然了,前提是眼前这位屈先生、屈大夫确实有真才实学,倘若只是沽名钓誉之辈,那就爱哪哪去。
想到这里,向缭拱手朝屈原拜道:“屈先生……”
屈原方才瞧见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在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后微微色变,随后连忙对向缭附耳低语,他便猜到向缭大概已经得知了自己的底细。
猜测之余,他心中亦忍不住自嘲起来。
想他屈原立志匡扶国家,曾经不顾百般阻扰主持变法,可最终,他却只收获了一些来自楚人平民间的赞誉。
变法失败,仕途葬送,以令尹子兰为首的楚国旧贵族势力日日诅咒他死在被流放的途中,而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仿佛只是一枚投入池中的小石子,虽一时荡起了几许涟漪,但最终仍归于死寂,仿佛从未出现过改变。
暗自叹了口气后,屈原再次拱手对向缭说道:“向邑丞,可否代为引荐方城令?在下有要事想向方城令求证。”
听闻此言,向缭眼珠微转,平静问道:“先生想见方城令?有多想?”
『有多想?』
屈原愣了愣,旋即拱手说道:“在下前来叶邑,正是为求见方城令而来。”
“这样啊……”
向缭恍然地点点头,旋即脸上露出几许遗憾,摇摇头说道:“那先生来得可不巧,方城令近几日不幸染了风寒,正在舞阳邑歇养……”
屈原微微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却见向缭又说道:“舞阳邑,乃我等近族族人居住之邑,外来人不得擅入,在下虽可以为先生代为通报,但先生也看到了,在下这边实在走不开……”
的确,为了配合蒙仲等人年后开春继续到楚国诱拐楚人的行动,叶邑这边必须在年前重新规划到街道与民居,并且加紧建造房屋,为前后投奔至此的外来楚人提供住处。
但此时嘛,向缭纯粹就是诱屈原自己跳入坑中而已。
只见他瞥了一眼屈原,表情浮夸地又说道:“若有人能帮在下分担一二,帮在下尽快完成了手头的事物,在下就能立刻代先生通报了……哪里有能帮在下分担的贤才呢?”
『……』
看着向缭满脸诡谲的笑容,屈原哪里还会听不懂,一时间哭笑不得。
眼前这个叫做向缭的年轻人,分明就是抓他壮丁嘛。
不过,鉴于对方说话语速很慢,颇显温文尔雅,屈原心中倒是也不气恼,最多就是在心中嘀咕一句:狡猾!
怎么办呢?
方城令蒙仲,还是要见一面的吧?从他口中试探魏国对楚国的态度,最好能直接询问出此人在方城部署重兵的目的。
可协助魏国的官员治理魏城,这……
不得不说,屈原从未遇到过这种事。
而就在屈原面露迟疑之色时,向缭却狡猾地笑道:“先生即不回绝,在下就当先生默许了。”
说着,他朝着屈原拜了一下。
屈原还没反应过来,就受了向缭一拜,表情变得更加难看:受了这一拜,想推辞都推辞不了了。
不过考虑到现如今已经是十一月,屈原亦不想冒着风雪流放至江南,他沉思片刻后,姑且也就默认了。
就这样,向缭成功地将屈原这位楚国的前“左徒”,暂时骗为了自己的佐官,协助他重新规划整座叶邑。
提到重新规划叶邑,屈原亦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道:“向邑丞为何要重新规划叶邑?”
对此向缭亦不隐瞒,如实相告道:“叶邑,我等并不准备单单将其治理成一座普通的城邑,我等希望它成为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听了这话,屈原半响没缓过神来。
也难怪他目瞪口呆,毕竟邯郸、临淄,乃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大城邑,非但有几万户的邑民,而且商贸极为流通,赵人与齐人,足不出邯郸、临淄,便可买到天下其他地方的特产,可谓是非常繁荣。
然而眼前这名年轻人,却夸口要将叶邑治理成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屈原实在不知该评价什么。
可能是注意到了屈原古怪的表情,向缭笑着问道:“先生莫非认为叶邑日后终不能够比肩邯郸、临淄么?”
屈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闻言摇头说道:“在下不做评价。”
见此,向缭亦不在意,笑着说道:“或许先生并不看好,但在我等看来,叶邑却颇有潜力,首先它是连接宛地与魏韩两国的要道,若在此地设市集,便能吸引魏、韩、楚三国的商贾;再者,叶邑一带宽敞广阔,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垦种;更要紧的是,此地有南北两侧的群山可以作为天然庇护,只要扼守两端,便可不惧外敌、贼寇袭掠……”
『……吸引我楚国的商贾?』
其实向缭说了那么多,屈原大多都没有在意,但唯独这句,他却上了心。
据他感觉,似方城、叶邑这批人,对他楚国并没有什么恶感。
而此时,向缭也已经结束了他对叶邑的美好预测,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为了日后,我等今日需更加努力,加紧治理这座城邑。”
屈原没有说话,只是随意地点点头附和着。
在跟着向缭重新规划叶邑城内街道、房屋的时候,屈原发现了一桩很奇怪的事。
那就是向缭规划叶邑城内民户的制度,酷似他楚国的制度,比如五家为伍,十伍为里等等。
倒也不是说这种对户籍的编制,如今依旧时他楚国独有,但不可否认,这种制度正是他楚国发明的,继而被秦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效仿,屈原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年轻邑丞对于他楚国户制的熟悉,仿佛信手拈来。
要知道,似这种一国的户制,跟一国的政令一样,都是不会写成书的,除非有人刻意搜集网罗。
而眼前这位向邑丞,看起来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对方从哪学到他楚国的户制?
想来想去,屈原还是想不明白,遂忍不住问道:“向邑丞,贵家族有先人在我楚国任职么?”
向缭闻言笑着反问道:“不曾!……屈先生因何这么问?”
“在下见向邑丞对我楚国的户制颇为熟悉……”
“哦。”向缭恍然大悟,旋即笑着解释道:“屈先生误会了,此非是楚国的户制,而是鹖冠子的「天曲日术」。”
“鹖冠子?”屈原吃了一惊。
别看当年蒙仲初到赵国时,不知鹖冠子的名气,可事实上,鹖冠子在楚国是相当出名的,就好比宋国的庄周,是楚民人人敬仰的“野贤”。
当年屈原为楚怀王主持变法时,亦听说他楚地有一位在野的大贤,因为好佩戴鹖冠而人称鹖冠子,于是便亲自前往拜见,恳请这位野贤相助。
但遗憾的是,鹖冠子婉言拒绝了屈原,因为鹖冠子当时指出,楚国不具备变法改革的条件——即君王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太低,而地方贵族豪强的实力则太过于庞大。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鹖冠子觉得楚怀王优柔寡断、见利忘义,并非明君之相。
当时的屈原,自然不会因为鹖冠子这几句话就打消变法改革的心思,见对方不肯出山相助,便与其长谈了一番,弥补了一些屈原在新政上的疏漏。
但遗憾的是,那次变法改革,终归还是像鹖冠子所说的那般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国内旧贵族势力的百般阻扰。
变法失败之后,屈原从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在他意志低沉之时,他或听说鹖冠子走远赵国,寻访其心目中的明君去了。
这一别,便是十几年,屈原十分惊讶于竟然从向缭的口中,再次听到了鹖冠子的名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