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孟子(二) (2/2)
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战国大司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渐转到了惠盎此番的来意上。
对于惠盎的来意,孟子看得很清楚,无非就是前一阵子他儿子「孟仲」与孙支「孟睾」亦跟随诸儒家弟子前往彭城劝阻宋王,这让宋王偃与惠盎等人感到了几许危机,是故,惠盎特地前来向他解释。
“宋王欲行王政么?”孟子用带着几分严肃的口吻问惠盎道。
听闻此言,惠盎亦严肃地回答:“是,宋王欲行王政。”
这里所说的王政,跟孟子提倡的「王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宋王要施行其作为君主的权利与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攻略其他国家,使宋国变得更强,甚至于挑战齐国、楚国的地位。
听了惠盎的话,孟子皱眉说道:“近几年,时常有弟子询问老夫有关于滕国的事,滕国已故的君主滕元公,他与老夫相识数十年,在当今世上,滕元公是唯一一位遵循仁政的君主……”
说起此事,孟子就忍不住为之感慨。
跟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孟子在学有所成后,亦周游诸国,向各国的君主阐述他的思想,其中,齐国是他最希望争取的国家。
大约是在孟子四十五岁的时候,孟子带着学生、随从前往齐国,希望能说服齐王施行他所主张的仁政——当时的齐国君主乃是「齐威王(田因齐)」。
当时,正值魏国与齐国「徐州相王」时期——即在魏国国相惠施的主张下,魏国与齐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并以此促成「齐魏结盟」,共同抗击秦国。
换而言之,齐国当时的风头很猛,孟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带着学生来到了齐国。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前往齐国,是被他的学生「匡章」邀请的。
匡章是齐国的名士,此人文武双全,他作为齐国的将领,虽然统帅的战役并不多,但却都是足以改变中原格局的战争。
比如「桑丘之战」,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邹忌变法后的齐国,这两国分列东西的强国首次展开军事上的冲突,匡章即是齐国军队的统帅,他在这场战争中,打得秦国俯首称臣——秦国的君主惠文王,派出使者向齐国求和,并自降身份,称秦国为齐国的“西藩之臣”。
此后,秦齐两国二十年未曾直接开战。
再比如「灭燕之战」,匡章率领齐国军队,在短短五十日就攻占了燕国全境,要不是赵国的君主赵雍请来诸国军队联合讨伐齐国,逼得齐威王只能叫匡章率领齐军从燕国境内撤回,这世上已无燕国。
再比如「垂沙之战」,匡章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楚国的令尹唐昧,使楚国大片领土被联军所攻取。
再比如当前,齐、魏、韩三国正在进攻秦国的函谷关,其联军的统帅也正是匡章。
毫不夸张地说,匡章乃齐国的名将。
然而,孟子当初前往齐国的时候,匡章还未具有如今这般的地位与名声,甚至于,还背负上了不孝的恶名。
这个“不孝”恶名,说来也是无奈,原因就在于匡章的母亲生前曾得罪匡章的父亲,因此死后被匡父埋在马棚下,后来匡父过世,匡章没有改葬其母,论其原因,匡章便解释道:“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若擅自改葬亡母,岂不是背弃了父亲?”
但齐人却因此指责匡章不孝。
对此,蒙仲的恩师庄子也曾指责匡章,但孟子却认为匡章做得没错,于是并未责怪匡章,这导致孟子亦连带着被齐人所厌恶,所排挤,最终,草草结束了第一次游说齐国的旅程。
而待等到孟子第二次造访齐国时,正值「灭燕之战」前夕。
当时的匡章已经在「桑丘之战」中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已得到了齐人的认可,因此匡章便再次邀请他的老师孟子前往齐国。
当时齐威王已死,齐国国君乃是「齐宣王(田辟疆)」,齐宣王并不在乎孟子的“仁政”主张,仅仅将孟子视为一块金字招牌。
就好比在「灭燕之战」前,齐宣王曾询问孟子,是否应当趁此机会吞并燕国。
孟子便委婉地劝说道:如果燕人都支持,那你就吞并燕国吧;如果燕人不支持,您还是放弃吧。
但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命匡章率军攻打燕国,结果,非但燕国的国人都联合起来抗拒齐国,就连赵国的君主赵雍,亦纠集了诸国军队,威胁齐国退兵。
见此,孟子便放弃在齐国施展抱负了想法,因为他已意识到,齐宣王只是将他作为一块“吸引人才赴齐”的招牌而已,就像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我愿意为您盖一座宫殿,助您招收成千上万的弟子。
于是,孟子最终放弃了高官厚禄,带着弟子又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邹国。
渐转到了惠盎此番的来意上。
对于惠盎的来意,孟子看得很清楚,无非就是前一阵子他儿子「孟仲」与孙支「孟睾」亦跟随诸儒家弟子前往彭城劝阻宋王,这让宋王偃与惠盎等人感到了几许危机,是故,惠盎特地前来向他解释。
“宋王欲行王政么?”孟子用带着几分严肃的口吻问惠盎道。
听闻此言,惠盎亦严肃地回答:“是,宋王欲行王政。”
这里所说的王政,跟孟子提倡的「王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宋王要施行其作为君主的权利与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攻略其他国家,使宋国变得更强,甚至于挑战齐国、楚国的地位。
听了惠盎的话,孟子皱眉说道:“近几年,时常有弟子询问老夫有关于滕国的事,滕国已故的君主滕元公,他与老夫相识数十年,在当今世上,滕元公是唯一一位遵循仁政的君主……”
说起此事,孟子就忍不住为之感慨。
跟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孟子在学有所成后,亦周游诸国,向各国的君主阐述他的思想,其中,齐国是他最希望争取的国家。
大约是在孟子四十五岁的时候,孟子带着学生、随从前往齐国,希望能说服齐王施行他所主张的仁政——当时的齐国君主乃是「齐威王(田因齐)」。
当时,正值魏国与齐国「徐州相王」时期——即在魏国国相惠施的主张下,魏国与齐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并以此促成「齐魏结盟」,共同抗击秦国。
换而言之,齐国当时的风头很猛,孟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带着学生来到了齐国。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前往齐国,是被他的学生「匡章」邀请的。
匡章是齐国的名士,此人文武双全,他作为齐国的将领,虽然统帅的战役并不多,但却都是足以改变中原格局的战争。
比如「桑丘之战」,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邹忌变法后的齐国,这两国分列东西的强国首次展开军事上的冲突,匡章即是齐国军队的统帅,他在这场战争中,打得秦国俯首称臣——秦国的君主惠文王,派出使者向齐国求和,并自降身份,称秦国为齐国的“西藩之臣”。
此后,秦齐两国二十年未曾直接开战。
再比如「灭燕之战」,匡章率领齐国军队,在短短五十日就攻占了燕国全境,要不是赵国的君主赵雍请来诸国军队联合讨伐齐国,逼得齐威王只能叫匡章率领齐军从燕国境内撤回,这世上已无燕国。
再比如「垂沙之战」,匡章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楚国的令尹唐昧,使楚国大片领土被联军所攻取。
再比如当前,齐、魏、韩三国正在进攻秦国的函谷关,其联军的统帅也正是匡章。
毫不夸张地说,匡章乃齐国的名将。
然而,孟子当初前往齐国的时候,匡章还未具有如今这般的地位与名声,甚至于,还背负上了不孝的恶名。
这个“不孝”恶名,说来也是无奈,原因就在于匡章的母亲生前曾得罪匡章的父亲,因此死后被匡父埋在马棚下,后来匡父过世,匡章没有改葬其母,论其原因,匡章便解释道:“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若擅自改葬亡母,岂不是背弃了父亲?”
但齐人却因此指责匡章不孝。
对此,蒙仲的恩师庄子也曾指责匡章,但孟子却认为匡章做得没错,于是并未责怪匡章,这导致孟子亦连带着被齐人所厌恶,所排挤,最终,草草结束了第一次游说齐国的旅程。
而待等到孟子第二次造访齐国时,正值「灭燕之战」前夕。
当时的匡章已经在「桑丘之战」中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已得到了齐人的认可,因此匡章便再次邀请他的老师孟子前往齐国。
当时齐威王已死,齐国国君乃是「齐宣王(田辟疆)」,齐宣王并不在乎孟子的“仁政”主张,仅仅将孟子视为一块金字招牌。
就好比在「灭燕之战」前,齐宣王曾询问孟子,是否应当趁此机会吞并燕国。
孟子便委婉地劝说道:如果燕人都支持,那你就吞并燕国吧;如果燕人不支持,您还是放弃吧。
但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命匡章率军攻打燕国,结果,非但燕国的国人都联合起来抗拒齐国,就连赵国的君主赵雍,亦纠集了诸国军队,威胁齐国退兵。
见此,孟子便放弃在齐国施展抱负了想法,因为他已意识到,齐宣王只是将他作为一块“吸引人才赴齐”的招牌而已,就像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我愿意为您盖一座宫殿,助您招收成千上万的弟子。
于是,孟子最终放弃了高官厚禄,带着弟子又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