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说网 www.bjklic.com,我是演技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贺新平时喜欢留短发,短发看起来清爽且容易打理,他一向不喜欢往头上抹东西喷定型水之类的,当然拍戏除外。其实他头发留长了带着点天然卷还是相当有型的,他这段时间把头发留长主要是为了《京城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做准备。
这时,发型师帮他修了一下鬓角,做了一个二八分,往斜后方的大背头,又细细查看了一遍,这才轻声对坐在椅子上闭目打盹的贺新喊了一声:“贺老师……”
“哦,好了?”
贺新有点迷糊地睁开眼睛。
从京城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时不时有影迷找过来要签名、合影啥的,基本上没怎么好好休息,到了这边吃过午饭难免有些犯困。
“您看一看,可以么?”
贺新对着镜子看了看,两边原本略显凌乱的地方修的很整齐,鬓角刻意留长。主要是他的发量足够,发际线很低,鬓角几乎能够腮帮子后面的胡茬连城一片,不用象某些男演员为了刻意显示自己的鬓角还要打阴影画出来。
二八分的大背头略显老成,他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脑补了一下印象中原版《京西》吴绣波那副渣叔的经典造型,自己除了没留胡子,头发也没有刻意挑染成奶奶灰,基本上差不多。
“嗯,非常好,辛苦了!”
发型师是在这边临时找的,虽然也是业界的大拿,平时没少为明星服务过,但这时听到贺新的赞许,还是有点受宠若惊道:“贺老师,您满意就好。”
这时,何丽蓉快步走过来:“老板,小帅导演和俞导来了。”
“俞导?”
贺新先是一愣,继而才反应过来,俞导嘛,不就是咱们的扑街导演于飞鸿嘛!如今就连外界也评价说这部电影是贺新近年来少有的在票房和奖项上遭遇的滑铁卢。
但凭良心讲,这部电影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而且贺新的表演不但下了工夫,还可圈可点。但之所以失败,原因有多种,选择了错误的档期、竞争对手强大、题材过于文艺不能迎合大多数观众、运气不好等等。
说起来俞导也挺不容易的,自从《爱有来生》扑街之后,闭关疗伤了几个月后,便开始不顾自己一直刻意营造的文艺女青年的人设,开始大量的接拍电视剧,甚至连配角也接。
没办法,落下这么大的饥荒,就算女神也坐不住啊!这不,前段时间还播了一部她跟几个中年油腻男一起合作的叫什么《男人帮》的电视剧。当然这部电视剧还有女一号王若丹那经典的葛妹妹的造型。
贺新来到隔壁的会客室,就见一袭白衣胜雪这会儿又是满满知性范儿的俞导和一身黑色西装的王晓帅在于东和小豆丁的陪同下谈笑风生。
他快步走过去打招呼:“王哥、飞鸿姐,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
“你小子,跟我还来这一套!”王晓帅笑骂着站起来跟他握手。
旁边的于飞鸿也是一脸笑意盈盈:“小贺,恭喜啊,新片大卖!”
“哟,飞鸿姐,借你吉言!”
一黑一白,经典情侣装的造型。
对于这两位走到一起,贺新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咱们的小帅导演一向很有女人缘,早在北电上学那会儿,就能俘获当年红极一时的林妹妹小旭(没许老师什么事儿),一直到王晓帅毕业后南下胡建这才分了手。
相比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楼烨、贾科长之流,王晓帅绝对算是能说会道,而且浓眉大眼的长的还算过得去。加之他是美院附中出身,如果当年不是报考了电影学院,说不定就有可能跟《冬春的日子》中的男主角一样成为一代油画大家,艺术方面的造诣很深,特别能吸引那些类似林妹妹、于姐姐这样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当年于飞鸿在美国学成归来,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王晓帅的《梦幻田园》,那时候两人就有一腿了,只不过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当初于姐姐邀请贺新出演《爱有来生》就是经由王晓帅牵线搭桥。
坐下寒暄一番之后,贺新就关心地问道:“《我11》差不多了吧?”
王晓帅一脸神清气爽道:“片子总算完成了,刚才我还在向于总讨教,看看今年什么档期上映比较合适。”
说起来这一对未婚同居的男女,在对待电影上的执着还真挺象的。于姐姐为了一部《爱有来生》不但整整准备了十年,甚至还为了电影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王晓帅也一样,这部来自他童年回忆的《我11》,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开始筹备了,97年那会儿他终于组建了剧组,连演员都找好了,结果跟资方没有谈拢,计划只能流产。
到了04年,好不容易拿到了星美的投资,但又因他自身的问题最终还是没能拍成,不得已才拍了他那所谓三线三部曲的第二部《青红》。
直到前年《我11》这个项目第三次立项,拍摄过程同样非常不顺利,时间跨大度长,严重超支,如果不是贺新及时伸出援手,他也差点都要卖房卖车了。
以至于他和他的制片人前妻离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部电影。
怎么说呢?
贺新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拍摄完成后也看过电影的粗剪版。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注定要亏本本的电影。
在所谓第六代导演群体中,虽说个个都是异类,但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王晓帅似乎更加执拗,不肯妥协的性格注定了他不象贾科长那样在洋人中长袖善舞;朴实的镜头又无法跟爱炫技,作品始终充满浓厚法国新浪潮风格的楼烨的作品那样在海外受到追捧。
所以,王晓帅一直很苦逼。
看过粗剪版之后,虽然电影中充斥了王晓帅电影一贯的元素:特殊时代、恋物癖(白衬衫、红皮鞋、自行车)、广播体操、姓、上海话、知青……
但贺新并不认为这是王晓帅最好的作品,或者说这就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可能就是埋藏在王晓帅心中的一个执念。
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他试图透过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虽然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带来的痛楚没有直接击打到一个11岁的孩子,但通过这双眼睛看到的则是一个充满伤痕的成人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对正义的向... -->>
贺新平时喜欢留短发,短发看起来清爽且容易打理,他一向不喜欢往头上抹东西喷定型水之类的,当然拍戏除外。其实他头发留长了带着点天然卷还是相当有型的,他这段时间把头发留长主要是为了《京城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做准备。
这时,发型师帮他修了一下鬓角,做了一个二八分,往斜后方的大背头,又细细查看了一遍,这才轻声对坐在椅子上闭目打盹的贺新喊了一声:“贺老师……”
“哦,好了?”
贺新有点迷糊地睁开眼睛。
从京城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时不时有影迷找过来要签名、合影啥的,基本上没怎么好好休息,到了这边吃过午饭难免有些犯困。
“您看一看,可以么?”
贺新对着镜子看了看,两边原本略显凌乱的地方修的很整齐,鬓角刻意留长。主要是他的发量足够,发际线很低,鬓角几乎能够腮帮子后面的胡茬连城一片,不用象某些男演员为了刻意显示自己的鬓角还要打阴影画出来。
二八分的大背头略显老成,他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脑补了一下印象中原版《京西》吴绣波那副渣叔的经典造型,自己除了没留胡子,头发也没有刻意挑染成奶奶灰,基本上差不多。
“嗯,非常好,辛苦了!”
发型师是在这边临时找的,虽然也是业界的大拿,平时没少为明星服务过,但这时听到贺新的赞许,还是有点受宠若惊道:“贺老师,您满意就好。”
这时,何丽蓉快步走过来:“老板,小帅导演和俞导来了。”
“俞导?”
贺新先是一愣,继而才反应过来,俞导嘛,不就是咱们的扑街导演于飞鸿嘛!如今就连外界也评价说这部电影是贺新近年来少有的在票房和奖项上遭遇的滑铁卢。
但凭良心讲,这部电影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而且贺新的表演不但下了工夫,还可圈可点。但之所以失败,原因有多种,选择了错误的档期、竞争对手强大、题材过于文艺不能迎合大多数观众、运气不好等等。
说起来俞导也挺不容易的,自从《爱有来生》扑街之后,闭关疗伤了几个月后,便开始不顾自己一直刻意营造的文艺女青年的人设,开始大量的接拍电视剧,甚至连配角也接。
没办法,落下这么大的饥荒,就算女神也坐不住啊!这不,前段时间还播了一部她跟几个中年油腻男一起合作的叫什么《男人帮》的电视剧。当然这部电视剧还有女一号王若丹那经典的葛妹妹的造型。
贺新来到隔壁的会客室,就见一袭白衣胜雪这会儿又是满满知性范儿的俞导和一身黑色西装的王晓帅在于东和小豆丁的陪同下谈笑风生。
他快步走过去打招呼:“王哥、飞鸿姐,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
“你小子,跟我还来这一套!”王晓帅笑骂着站起来跟他握手。
旁边的于飞鸿也是一脸笑意盈盈:“小贺,恭喜啊,新片大卖!”
“哟,飞鸿姐,借你吉言!”
一黑一白,经典情侣装的造型。
对于这两位走到一起,贺新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咱们的小帅导演一向很有女人缘,早在北电上学那会儿,就能俘获当年红极一时的林妹妹小旭(没许老师什么事儿),一直到王晓帅毕业后南下胡建这才分了手。
相比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楼烨、贾科长之流,王晓帅绝对算是能说会道,而且浓眉大眼的长的还算过得去。加之他是美院附中出身,如果当年不是报考了电影学院,说不定就有可能跟《冬春的日子》中的男主角一样成为一代油画大家,艺术方面的造诣很深,特别能吸引那些类似林妹妹、于姐姐这样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当年于飞鸿在美国学成归来,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王晓帅的《梦幻田园》,那时候两人就有一腿了,只不过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当初于姐姐邀请贺新出演《爱有来生》就是经由王晓帅牵线搭桥。
坐下寒暄一番之后,贺新就关心地问道:“《我11》差不多了吧?”
王晓帅一脸神清气爽道:“片子总算完成了,刚才我还在向于总讨教,看看今年什么档期上映比较合适。”
说起来这一对未婚同居的男女,在对待电影上的执着还真挺象的。于姐姐为了一部《爱有来生》不但整整准备了十年,甚至还为了电影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王晓帅也一样,这部来自他童年回忆的《我11》,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开始筹备了,97年那会儿他终于组建了剧组,连演员都找好了,结果跟资方没有谈拢,计划只能流产。
到了04年,好不容易拿到了星美的投资,但又因他自身的问题最终还是没能拍成,不得已才拍了他那所谓三线三部曲的第二部《青红》。
直到前年《我11》这个项目第三次立项,拍摄过程同样非常不顺利,时间跨大度长,严重超支,如果不是贺新及时伸出援手,他也差点都要卖房卖车了。
以至于他和他的制片人前妻离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部电影。
怎么说呢?
贺新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拍摄完成后也看过电影的粗剪版。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注定要亏本本的电影。
在所谓第六代导演群体中,虽说个个都是异类,但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王晓帅似乎更加执拗,不肯妥协的性格注定了他不象贾科长那样在洋人中长袖善舞;朴实的镜头又无法跟爱炫技,作品始终充满浓厚法国新浪潮风格的楼烨的作品那样在海外受到追捧。
所以,王晓帅一直很苦逼。
看过粗剪版之后,虽然电影中充斥了王晓帅电影一贯的元素:特殊时代、恋物癖(白衬衫、红皮鞋、自行车)、广播体操、姓、上海话、知青……
但贺新并不认为这是王晓帅最好的作品,或者说这就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可能就是埋藏在王晓帅心中的一个执念。
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他试图透过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虽然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带来的痛楚没有直接击打到一个11岁的孩子,但通过这双眼睛看到的则是一个充满伤痕的成人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对正义的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